子路借米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同时也提醒我们,借东西时一定要还,遵守诺言,不要失信于人。
虽然这个故事已经家喻晓了,还是想和各位分享一下,因为今天是清明节。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路负米”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子路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有多远呢。春秋时期的“一里”比现在的“一里”略短,相当于420米左右,“百里”就是42公里左右。具体概念是:从安阳老立交桥出发到水冶,路程20公里。子路“百里负米”,就是从安阳跑到水冶买米,买了还得扛回来,交通工具是“11路汽车”——两条腿。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后来子路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子路的孝是感人至深的。
得子如子路是父母的福分。我向子路学习的同时,也希望我的儿子能像子路一样。
拓展:《论语》里的孝敬
1.《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2.《论语•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3.《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4.《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5.《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6.《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