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求一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500字作文
问题补充:求一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500字作文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文中所写“除夕”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各地春节风俗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bǎilǐbùtóngfēng,qiānlǐbùtóngsú)
解释: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出处:《汉书—王吉纪》:“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1.英国——预测命运的“第一只脚”.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人们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亲友。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主人在新的一年里运气的好坏。
2.德国——“跳进新年”.除夕之夜,男人们聚集在一起,喝酒、玩牌直到午夜。快到十二点钟时,大家跳到桌子、椅子上,钟声一响,一个个往下跳,说是“跳进”新年,紧接着扔棍子,表示辞旧岁。
3.西班牙——吃十二颗葡萄.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尽情玩耍。等午夜十二点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着钟声吃下十二颗葡萄,便是象征着新的一年十二个月都顺利如意。
4.美国——烧旧物狂歌舞.美国的除夕之夜,人们在外开篝火晚会。夜十二点,大家一起把旧物扔进火里烧掉,并围火歌舞,狂欢至黎明。
5.加拿大——筑雪墙挡妖魔.加拿大人把白雪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在新年到来时,不但不清除住房周围的积雪,反而把白雪堆在住房的四周,筑起一道雪墙。他们认为这道雪墙可以阻止妖怪邪魔的入侵,同时将带来幸福和欢乐。
●各地春节风俗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各地春节风俗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礼仪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2、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冀汤??乱蝗铡=倘站旁挛??拢?庹??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布依族早在元明时期就进入封建领主制阶段,从清代初期至本世纪50年代,封建地方经济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节日除了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阳"、"中秋"外,还有极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节日。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色调淳朴、图案独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各地春节风俗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
问题补充:我要民族风俗和富有地方特别的服饰 饮食 民居 我是执信小学的哦,我叫铮亮,是6.1班的留言啊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礼仪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 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2、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冀汤乱蝗铡=倘站旁挛拢庹?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布依族早在元明时期就进入封建领主制阶段,从清代初期至本世纪50年代,封建地方经济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节日除了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阳"、"中秋"外,还有极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节日。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色调淳朴、图案独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
问题补充:我要民族风俗和富有地方特别的服饰 饮食 民居 我是执信小学的哦,我叫铮亮,是6.1班的留言啊
●苗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