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教师也是人-亚博安卓下载

教师是什么?
一、教师也是人
我曾在许多场合,问大家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一下子还真把大家给愣住了,回答不出来。教师是什么?即使教师自身,哪怕是名教师、特级教师,问到他,一下子同样也是回答不出来。教师是什么?传统的说法说是“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现在,又突出说是一种“专业”,强调“专业发展”。唯独忘记了教师首先是“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着“人的生命成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不同的层面。
去年,我曾去了西藏的墨脱,墨脱本身海拔并不高,可是它是一个盆地,四周是连绵的、险峻的、高大的雪山、雪峰,因而是西藏最难达到的地方。雅鲁藏布江穿越其中,雅鲁藏布江奔腾的江水,劈山开岭,在大山里穿行,最壮观的是墨脱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本当直行而去,竟绕着一座山,拐了一个圆圈,再顺势而出。我曾站在它的边上,领略它的气势,看白云在它身上遮盖、掀开、如绵被、如轻纱。那时刻,我想到了教育,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并没有错,在教师没有专业发展的时候,强调它,是对的、必要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提这项要求的时候,与现在的背景,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内涵有没有实质性的丰富了?实际的情况是变异了,“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窄化,在实际操作中,被狭隘的理解。框定教师在“本学科”、“本课堂”、“本学校”内的发展,被“圈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空范围内。

站在雅鲁藏布江墨脱大拐弯的地方,我在反思自己:所谓人的专业发展,是不是就是走捷径,就是尽快在岗位上成才?教师是不是也当如是?职业发展与生命成长是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人是不是还是应该多一些爱好、个性与特长,甚至看似与职业关系不那样密切的爱好、个性与特长?教师也一样,在岗位上,看似缓慢了他们成才的步子,其实去拓展他们的人生,放开他们的眼量?教师是什么?教师首先是人,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发展。我不太喜欢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就像我不喜欢用“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这个概念一样(同样是被异化、窄化的概念,在实际学校的操作之中,往往与高考、考试相关度高的课堂称之为“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在教师发展这个课题上,我喜欢使用“教师的生命成长”这个概念。何时能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把教师发展中的“人”的发展,真正摆上位置呢?
二、曲径通幽,才是风光
最近,我去了中国科学院属下的地理所,观摩了那里的河流形成的实验现场,原来所有的河流,以自然的力,在自然的地形、地质条件下,都不会形成“笔直”的河道。自然形成的河流,蜿蜒曲折,没有规律又有规律,与天地山川相呼应,有无尽的魅力与美妙。教师,何尝不是?有“成才”的捷径吗?有的,那也与河道一样,是人力所为。许多学校,也包括我自己,都曾提出“走捷径”的教师目标,比如,“一年站稳讲台,两年成为课堂能手,三年校园成才”,(不能说它都不对,这样培养新教师也能有“成效”),不过,总感觉缺少什么?不重视教师的个性特长,忽视他们的兴趣爱好。把教师往“课堂流水线”赶,实质是想把他们早日培养成为一个“流水线”上的合格操作工。
去年,某市一位教育局长,突然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问我:你认为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品行有哪些?我不假思索回答:情怀、担当、原创性。这位局长又问:老师呢?我又不加思索地回答:情怀、担当、原创性。当下社会最缺少什么?我以为就是情怀、担当、原创性,让未来的社会更阳光起来,必须以我们老师的情怀、担当、原创性影响、培养学生的情怀、担当、原创性。然后,才能以孩子们的情怀、担当、原创性去支撑未来社会的情怀、担当、原创性。当下,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之中,在多大程度上,把情怀、担当、原创性,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上?从捷径上走来的老师,到了四十岁以后,高级职称拿到了,特级、正教授职称也不想要了,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如何不倦怠?如一条笔直的河流,流到东是这样,流到西是这样,在不同的时空位置上,周而复始,都如此,如何不倦怠?曲径通幽,山回路转,才是风光,而且时时有不同的风光。
三、拒绝“套作”,坚守原创的人生
有人提倡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这话会给我们许多启发的。叶圣陶假如在今天可能是个“不合格”的老师,其他不说,单他的普通话就不标准,一口苏州方言,或一口苏州官话,普通话专业证书一定拿不到,“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教书的同时,还写小说、散文,一心两用,专业态度不端正。以今天教师专业化标准来要求叶圣陶,叶圣陶如何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可是,叶圣陶在中国现代中小学教育史上,特别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又比如杨绛,曾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后来又成为我们学校的老师,还当了一年的校长,在读书、教书的时候,就显示了她的文学才华与人格魅力。中途,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教师的岗位,终成一代“大家”。以现在的教师专业标准,她也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她没有读过师范,没有教师证。专业思想也不巩固,校长王季玉几次三番地挽留她,她都执意不回头。这几年,我们去拜访她,她可爱地先问我们承认不承认,她当过校长?她很看重这段历史。她影响了无数人,她的作品影响了无数人。我们能狭隘地要求老师只在“教室”、“校园”内发展吗?叶圣陶、杨绛都是像西藏雅鲁藏布江一样的人,他们奔腾而来,奔腾而去,其间,还会波澜不惊、静静地流淌,顺其自然,大拐弯是壮观,小拐弯,是柔美。这样的老师,何其少?原因呢?
教师,不仅仅只有“专业”,很重要的是他们所拥有的“人生”。对老师本人来说,这很重要。我曾对老师说,现在,教师职称制度需要论文,我们趁年轻赶快完成它,把一生需要的论文都准备好。然后,去做原创性的事情,假如是语文老师,则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可以写散文、诗歌、小说。这些散文、诗歌、小说,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就是叶圣陶所说的“下水作文”。今天,许多语文老师都不会写作了,更不要说创作,高考作文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教他们“套作”、“转换”,我们时不时会听到满分高考作文刊登于报刊杂志之后,被举报是抄袭之作的尴尬。不可悲吗?四、离开,才是更好的回归
这几年,我们发起“诗歌回归中学校园”活动,在启动“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定期出版师生诗集。在高考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的背景下,让学生读诗、读诗,不为他们成不成诗人,而在于他们需要一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担当、原创品行”。要做到这一切,前提是老师必须是一个有“诗性”的人。我们的语文老师,从教材出发,离开了教材,去系统地研究、对此中外诗人与同一时代的诗歌之流变,研究诺贝尔诗人,研究苏州诗人、研究《红楼梦》诗作,等等,并相应出版专著,以及诗歌、散文作品集。这种看似的“游走”,其实是在最柔软的地方,灵魂与灵魂的相遇与融合。这样的状态,渐渐成为学校的常态、教师的常态,是悄无声息的,却涵养着教师们的生命成长,同时,更影响着学生们的生命成长。 教师是什么?教师首先是人。在教师发展的问题上,我们首先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狭隘的、片面的观点与做法,都是错误的。跨界的、交互的、综合的、辩证的观察、思考,或许有益。走出去,才能回来。离开自我,才能找到自我。教育也一样,老师也一样,走出去,才能回来。离开学校,才能找到学校,离开专业才能回到专业。
?喜欢本文欢迎分享,更多教育相关,
请点击二维码关注“柳袁照”~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