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是哪个省的?揭秘中卫市所在的省份-亚博安卓下载

中卫市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是中国回族群众聚集比例较大的省份,所以叫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宁夏中部,有沙坡头区和中宁县,海原县,主要特产有枸杞、牛羊肉,景区有天都石窟、沙坡头旅游景区等,是大家游玩的首选地之一。

说他是昙花,是因为曾经有过的辉煌,说他是一现,是因为他的辉煌太短暂!

传说:昙花原是天上一个小花仙,后来凡心私动,喜欢上一个叫作韦陀的小神,玉帝得知后大怒,把昙花变做一朵小花,让她在每天里只有一个时辰的开花期。昙花非常痴情,她算好韦陀每天晚饭后下山挑水的时间,并选此时盛开,只希望能借此见心上人一面。

本文标题用“再说莫家楼”,是因不止我还有很多朋友都多次写过莫家楼,“再说”虽有点老调重弹,但还是不得不再说,时过境迁,许多莫家楼往事当地人都说不清了,更何况他地人,经常我说莫家楼的马树有多高直径有多么粗、树上经常往下掉鱼、村里冬季每天有上千峰骆驼进出……许多人听了显怀疑表情,还以为我在吹牛,真令人啼笑皆非!

【昔日的莫家楼】

还得罗嗦。

早年,宁夏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三位出门人路遇住店,宁夏人都有睡热炕的习惯,但这个小旅店的热炕只能睡一个人,其他人要睡冷床,有人提议看谁把自己家乡说的高,谁就睡热炕,银川人先说:“银川有个北塔,离天还有丈八”。中宁人接着说:“中宁有个牛头山,扎起胳膊够着天”。中卫人是莫家楼的,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擩到天里头”。赢得了睡热炕权,莫家楼也因此名扬宁夏山川。

“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擩到天里头”的口歌曾经传遍塞上江南宁夏川,至今他的名声还收引众多文人远道登门采访。

莫家楼究竟是什么來头?

我出生在莫家楼,这里仅就自己亲历,向关注她的朋友作个简介。

莫家楼夲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农村,由于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加之莫家楼人的聪敏果敢,使这里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卫县的经济中心而一举成名。

其实莫家楼的出名,也不是吹牛吹出来的。早在1942年8月21日《西北日报》作者庞戈记载:“离中卫十五里的莫家楼,人烟稠密,风景佳丽。人民生活比别的村子的人民倒宽裕得多…到这里突然见到田连阡陌,水满沟渠,仿佛是江南水乡”。用如此赞誉之话报导过她。

上世纪七十年代,宁夏电视台曾播出过《莫家楼往事》视频: “说起黄河水运,莫家楼渡口应该也是宁夏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破沙锅问到底,说来话长了。

光绪32年(1906年),内蒙古察汉池盐池作为外债抵押,盐税权划归比利时国,民国6年(1917年),财政部盐务稽核所在兰州设花定收税局,派比利时人赫尔兹驻该局,专司盐税收解,在中卫新墩设仓销售,使新墩商业日趋繁荣,后来由于盐运业务扩大,建仓设场需要不少耕地,新墩的农民不想让出自己的土地,刘家夹渠人,大盐商尽盛魁老店主刘尽善联络家乡人和莫家楼绅士,让出自家耕地,欢迎盐务局迁往莫家楼。遂大兴土木,于民国十四年(1925)破土动工,历时4年,建成办公、生活用房及库房80余间,土夯围墙高丈八,底宽九尺,上宽六尺,有防守女墙,四角有岗楼。南面有三个大门,西大门院内分南北两部,北院是盐库,南部是骆驼临时停歇场地,盐工骆驼牛车从西门进入直通后院盐库。中大门院内是家属院,东大门院南部住警察,北部四合院住办公人员。东大门外有警察站岗。

东大门高大的砖雕拱门上雕刻的“比商卜内门盐碱公司,中条盐场公署”两名并列,由三名比利时人和中国盐务人员共同管理。

1927年盐税权收归国有。成立甘肃省中卫盐务局.进行盐务储运、官督商销。内设产盐局、盐税局、辑私局和盐警队固定职警人员一百一十余人,冬季大忙,临时增佣工百余人。内蒙察汉池的盐用骆驼运往莫家楼盐局,路上要走七八天,从入冬到来年春季每年投入的骆驼近10万峰次,仓房灌满盐后,另有百尺见方砖砌围墙用于露天诸盐,装满的盐堆呈一高数丈的银色“金字塔”,俗名盐坨,蔚为壮观。

1934年,财政部盐务总局派水崇逊到兰州接收了甘、宁、青三省榷运局,成立财政部盐务局甘、宁、青三省盐务总局,水崇逊任局长。时在河北密云平泰矿业公司任驻北京办事处职员的笔者父亲及平泰矿业公司职员八人随调兰州。父亲1935年调莫家楼盐务局当会计。随父从北京来到兰州盐务局的有王焕廷,到莫家楼的有赵敬伍曾任查汗池盐场场长,舅舅侯中山、林士奎、林世衡等人。

【盐湖】

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占领呼和浩特,吉兰泰盐池运输的道路中断,只能由中卫转运,此时四川、陕西、河南盐源告急,又求之于莫家楼,于是莫家楼盐业市场大热起来,运销量超过了抗战前的三倍,加之中卫处于抗战大后方,相对较安定,成为外地商人蜂拥而来投资的理想选择,吸引了九省十八县一百多种姓氏的人到这里做生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创繁荣。大小驼店有十几家,大的都属官商,有马旅长(马魁)的《元盛店》、刘县长的《余庆恭》、赵局长(赵红典)的《鸿泰店》、李乡长(李子明)的《春兴源》。

入冬后,莫家楼每天有上千峰骆驼进出,从北沙窝到莫家楼一路绵延数十里的驼队,非常壮观。这些驼队返回时,购买米面、布匹、白酒、茶叶等物。莫家楼的盐再用十几辆牛车转到黄河边,装船渡河,然后装马拉胶车运往固原、平凉陕西等地。返回时又运进红糖、干果、布匹、棉花、药材等货物,从内蒙到甘陕,形成一条千里商贸之路。 盐务局迁到莫家楼,产生了连锁反应,地产开发带动建筑,建筑带动木工、瓦工、杂工,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莫家楼的一般村民有的被雇佣去盐库背盐、装盐被称作盐夫子,有的赶车运盐,叫车户;女人缝盐袋封口叫缭包子的。有的开磨面坊,有的做小生意。

入冬后,莫家楼每天有上千峰骆驼进出,从北沙窝到莫家楼一路绵延数十里的驼队,非常壮观。这些驼队返回时,购买米面、布匹、白酒、茶叶等物。

莫家楼的盐再用十几辆牛车转到黄河边,装船渡河,然后装马拉胶车运往固原、平凉陕西等地。返回时又运进红糖、干果、布匹、棉花、药材等货物,从内蒙到甘陕,形成一条千里商贸之路。 盐务局迁到莫家楼,产生了连锁反应,地产开发带动建筑,建筑带动木工、瓦工、杂工,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莫家楼的一般村民有的被雇佣去盐库背盐、装盐被称作盐夫子,有的赶车运盐,叫车户;女人缝盐袋封口叫缭包子的。有的开磨面坊,有的做小生意。

有了这么多来往的驼队,车辆,需要住宿,人需吃喝,驼需草料。由此派生出许多车马店、驼店、商铺,莫家楼又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市场,设斗行、牙行5家,以三日间隔贸易,莫家楼经常转运贩盐的驮户、车户、船户等商贩1500多人。有盐务局职工82人,船工80多人。吸引了九省十八县、一百多种姓氏的人到这里做生意,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这里有山、陕、鲁、豫人开的大店,也有平凉天水人开的小铺,还有提蓝叫卖1小贩、卖油郎。棉布绸缎、烟酒糖茶、针织百货、香表火柴、陶瓷五金、文具纸张、干果调料、米店面铺、碾房磨坊、油房醋坊,回汉饭馆、风味小吃、中医西药,还有赌场、烟馆,应有尽有。

至1949年莫家楼有各种杂货商店、手工业、粮油食品加工、饮食业、服务行业120多家,有大型骆驼店、车马店、客店十几家,有商业字号十几个,还有磨坊、碾坊、油坊、待招、屠户、铁匠、铜匠、鞋匠、皮匠、木匠、裁缝。1949年莫家楼成立合作商店。1955年莫家楼的工商户组建了全县第一个棉布杂货合作商店。1956年莫家楼有集市、综合商店和三个门市部。

难怪有人说:“中卫城里有的莫家楼都有,中卫城里没有的莫家楼也有”。

“沙锅煮着山芋蛋,羊皮筏子赛军舰”,黄河上长途运输的皮筏多为牛皮筏,大的牛皮筏由100多个牛皮囊缀成,载重万余斤,筏上如张设帐幕,则成为一个宽敞的水上行宫,借助河水一天就能航行100多里。台湾作家林黎解放前曾乘牛皮筏从兰州经莫家楼到银川,有诗纪实道:“空囊实气膨膨胀,任重途遥泛大荒。湍急凝神穿峡过,银川千里半朝航”。 木排主要用于运输木材,将许多圆木连成大排,放进黄河顺水漂流,到达目的地交货后,放排人乘车或骑驼返回。 羊皮筏则用于短途运输和渡人,“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中卫上下河沿的烟碳、香煤、砂锅、瓦盆,上游南北长滩及甘肃五佛寺一带特产软儿梨(兰州话,中卫人叫软梨子),大多装皮筏运到莫家楼销售。

莫家楼的繁荣也造就了一批人才,七十三行文才武将,其事迹一言难尽,仅从当地人给他们起的外号可见一斑:如王会计、宋队长、田医官、何待诏、赵厨子、莫铁匠、何皮匠、张木匠、李把式、孙锅盔、雍干烙、王枣糕、张船匠、马排匠、马铜匠、康二胡、徐戏娃、牛画匠、莫阴阳、邱裁缝、王屠户、李斗行、赵局长、唐营长、白参谋、邵队长、花公鸡、抓破天等等等等。

中卫二毛皮倍受南北客商青睐,莫家楼的民勤裁缝和河南籍皮匠是鞣皮制裘的高手,生意应接不暇。 蒙族人喜用铜器如铜锅、铜壶、铜酒器、铜刀鞘之类,马铜匠的手艺远近闻名,每逢冬季,上门的蒙族客户络绎不绝,他所在的巷子被叫做铜匠巷。雍干烙的“干烙子”馍,有底有帮形似盆状,小巧玲珑,吃起来酥而不碎,干而不硬,越嚼越香,装在毛口袋里几天不坏,是长途跋涉于沙漠中的驼户喜爱的必备干粮,如今已失传。 安徽籍饭馆老板因其糖醋鲤鱼和黄闷鸡出名,得了个雅号“花公鸡”。抓破天的地方风味小吃“猪脏”,由肥猪肉和糯米做成,肥而不腻,即充饥,又解馋。 还有些人长年往返于蒙、汉之间,单人独步穿越沙漠轻车熟路,绝不会迷失方向。他们虽是汉人却会说蒙语,可充当翻译,被当地人称为“长着两个舌头的人”。

说起莫家楼的繁荣老人们说是莫家楼的风水好,因为莫家楼有一棵风水树,那时不知学名叫什么(应属胡杨一类),当地人都叫他大马树。被奉为神树,建庙把树围在庙院里。这树有十几丈高,要十几名小学生手拉手才能围起来。这棵树也不知生长了多少年,高大的身影,几十里外就能看见,枝繁叶茂不易攀登,树上鸟窝累累,说不上名的鸟足有百余种,每天都能听到群鸟的“交响乐”,尤其是野鸽,成群结队,夜晚栖息在树上。还有一种形似仙鹤,当地人叫青庄的大鸟,在树上费来舞去,把池塘里的鱼抓来树上吃,时有小鱼从树上掉下来。

莫家楼过去有没有楼老辈人也说不清楚。顾名思意,应该有过楼吧,仅记得儿时,村里有一大土台,高约两丈,方圆近亩,土质坚硬,久经风雨侵蚀,显得满目疮痍,台顶上长满了红果子(野枸杞),也许是迷信的缘故,没有人去动土台的土,看样子有些年头了,我想这土台大概就是莫家楼的台基吧。

大马树、“金字塔”(盐坨)、大土台,三足鼎立,形成莫家楼一道亮丽风景。

随着社会变革,修了公路铁路、黄河上搭了大桥,盐务局 、渡口所失去以往的作用而撤销,改革开放,许多人迁往城里,莫家楼风光不再,成了一处无人光顾的死角,渐渐被人淡忘。

如今的莫家楼只有那满目疮痍的半截土夯老墙和披着灰尘略显破败的食盐储仓,像个重病老人,犹如痴情昙花,在极力回忆着美好的青春时光,期望人们能走近它,聆听岁月深处隐藏的曾经的辉煌。可心上人在哪啊!

【莫家楼盐务局现状】

如今的莫家楼只有那满目疮痍的半截土夯老墙和披着灰尘略显破败的食盐储仓,像个重病老人,犹如痴情昙花,在极力回忆着美好的青春时光,期望人们能走近它,聆听岁月深处隐藏的曾经的辉煌。可心上人在哪啊!

牛复奎,生长于莫家楼,后为宁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八十余岁逝世前题写“莫家楼”三字。

俞得云,1939年生于莫家楼,在莫楼完小上学两年,后转宣和完小读书,宁夏大学毕业,曾任宁夏安全厅厅长,写莫家楼诗四首:

出生地

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藏到天里头。

哇哇落地入深渊, 朝朝拜佛出牢沟.

莫家楼

漠北驼铃响莫楼,渡口木船运盐愁。

水旱码头昙花落,拱桥长龙忙运筹。

? 莫楼完小

萧瑟秋风孤柏凄,百年黑汁在流啼。

幼苒树下乘凉喜,叶落霜寒何能栖。

 父亲自述(俞得云父俞凤麟)

清朝消亡我出生,民国诞辰盼光明。

十岁放牛学种地,十六抓兵进军营。

二十逃出工棚进,卖地顶兵回家耕。

地薄苛捐杂税重,莫楼赶车运盐行。

崔永庆,宁夏中卫人,高级农艺师,毕业于宁夏大学农学系。曾任自治区农业厅厅长、自治区政府参事、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为莫家楼留诗:

莫家楼志读后感

水陆交融一渡口,闻名遐迩莫家楼。

船歌驼铃播八域,车水马龙走九州。

岁月长留盐济世,埠津尤待擘新猷。

情怀不变乡愁里,总系黄河万古流。

谢保国,宁夏中卫人,宁夏大学教授,为莫家楼留诗词两首:

填调寄醉花间莫家楼词

大工匠,巧工匠,楼造天之上;河水沿街看,妙景谁同裳;皮筏排急浪,商贾南北往;莫家故事楼,楼韵诗今享。

七律中卫莫家楼

莫楼美景冲天半,水绕岸街赏远帆;

竞浪皮筏载墨客,迷人曙色染青山;

俗谚浅语含禅味,社稷亲民近自然;

岁月如梭河奔海,童心不老当开颜。

王运朝,河南省 人, 1950 年生,1968 年参军,1995 年复员,现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著书有:《井冈风云录(该作品2006 年被列入建党85 周年文献)》

为莫家楼写 电影剧本

【鸟瞰地处塞北的莫家楼,鹤立在栉比鳞次、独具地方放色彩的房舍之中,在夕阳的映照下,流光溢彩中显现出巍峨、雄壮、古朴。

画面的远方传响着清脆的童谣:阿们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到天里头……

黄河

【夕阳下的黄河水面上粼光点点、泛起层层光怪陆离的波涛,恰似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

【羊皮筏子在激流中冲浪……

【满载货物的木船在浪中前行……

【纤夫拉纤步履艰难地行走黄河岸边……

画面中响起粗狂豪放的黄河号子: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

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把船来扳?

码头

【夕阳下的黄河岸边码头上,停靠着数不清的木船、羊皮筏子,来往着搬运食盐的盐夫,嘴里哼着铿锵有力的“哼、嗨”声,使得塞北的码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画面中传诵着:童谣

丝绸路、古码头,

中卫有个莫家楼;

千年古树张骞留,

长河落日王维游。

古渡忙,驼灌仓,

盐城盐山闪银光;

五更驼铃走天边,

盐运包头走平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