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溥仪退位后还有影响力吗-亚博安卓下载

网友提问: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优质回答:

关于溥仪退位后的影响力,这么说吧,溥仪在1967年因肾癌在北京去世后,他的骨灰就迁移了三次,最后一次更是在1995年被商人张世义接到清西陵旁边的华龙国家陵园安葬。虽说是圆了溥仪葬入清西陵的遗愿,但更重要的还是张世义利用溥仪的骨灰为自己的陵园做了广告。

死后近20年尚且有如此影响力,可想而知溥仪生前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皇帝虽然也是一种职业,但相比于其他不想干就撂挑子的工作,皇帝不仅容易让人上瘾,更和人的影子一样,一旦坐上龙座,就再难褪去光环。

因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皇帝“君权神授”的地位被逐渐确定下来,相比于对“皇帝”的畏惧,作为历史主流群体的士大夫阶层对皇帝头上的“神”更加畏惧,这使他们对“神”或者“道”选择的皇帝深信不疑,誓死追随,特别是蒙受清朝皇恩的遗老们。

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官方承认),溥仪相比于历朝皇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其他皇帝之后还有新的皇帝,但溥仪之后再无皇权。也就是说,溥仪是绝版皇帝。

就和绝版收藏物一样,溥仪的价值可想而知。

尽管溥仪退位时也不过6岁,正是天真浪漫的年纪,但溥仪却早已被各方“收藏家”紧盯,因为他的价值已经毫无疑问显现了。

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但民主共和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这使得溥仪在广大民众心里,依然有强大的号召力,这也是各方势力紧盯溥仪的原因所在。

在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后,北洋政府允许普京在紫禁城内自娱自乐,还每年拨付400万白银作为生活费。

但北洋乱世也给溥仪的人生轨迹带来诸多变数。

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挑起府院之争,6月14日,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以“调停”名义进京,随即扶持溥仪复辟。在这场12天的闹剧中,连跑到海外逍遥十多年的康有为也专程跑来,被张勋封为‘弼德院’副院长,为天下人耻笑。

不过很快段祺瑞就组织讨逆军赶走了张勋,溥仪复辟宣告失败。然而溥仪没有受到牵连,继续在紫禁城内作威作福。

北洋时期的很多军阀,虽然蛮横,但基本识大体,除对外不侮国格,对内也将规矩。比如张作霖拜访溥仪时,仍旧对失去帝位的溥仪行臣子之礼。

不过冯玉祥就不卖溥仪这个面子了,1924年冯玉祥直接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再次扭转了溥仪的人生轨迹。

失去紫禁城及优待条件的溥仪到天津列强租界内的静园居住,溥仪在租界期间受列强尊重,这些国家领事、驻军司令尊称溥仪皇帝,在溥仪生日的会到场祝贺,并在各国国庆等节日的时候邀请溥仪出席。但溥仪不甘心就此度过一生,他的心中依然有君临天下的梦想,于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溥仪在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的哄骗下,离开国民政府眼线前往东北,并于1932年就任伪满洲国皇帝。

作为日本的傀儡,溥仪虽然没有更多的人身自由,但日本人前期还是对溥仪给予了相当的礼遇,虽然伪满洲国千夫所指,但仍旧有大量清朝遗老追随而来。

1935年4月,溥仪被安排“访问日本”,受到裕仁天皇和皇太后的热情招待,日本借此向国际社会表达日本和满洲国的友好关系,为殖民伪满洲国造势。

不过溥仪在伪满洲国并不开心,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就是个傀儡,所以在1940年,溥仪秘密联系萨尔瓦多外交代表团人员,希望能逃亡萨尔瓦多,摆脱日本人控制,但1941年的逃亡计划泄密,日本与萨尔瓦多反目成仇,溥仪也受到了威胁性交涉和斥责。

而在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横扫东北后,溥仪和众多关东军士兵一样,成为苏军的傀儡。不过还是由于溥仪的身份,溥仪在伯力45号特别监狱受到特殊待遇,尽管监狱不断转换,但溥仪仍可单独用餐,不必参加劳动。

1946年8月10日,溥仪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声称受到日本摆布,减少了罪行。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了3年后,溥仪获得特赦,成为一名普通公民。

在改造期间,同为战犯的清朝遗老对溥仪三拜九叩,这些场景被电影《末代皇帝》再现。

溥仪的特赦,考虑到清朝遗老的改造进程,这也是溥仪为共和国做出的贡献。溥仪的“罪行”原本是达不到特赦标准的,但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和巨大影响力,溥仪被特殊照顾。

后来,在总理的特殊关照下,溥仪在1962年和李淑贤结婚,一直到1967年因肾癌去世。

而溥仪去世后,随着改造运动的进行,皇权思想逐渐被连根拔起,溥仪逐渐失去了光环。

1995年的迁坟,是溥仪影响力的绝响。

黄土覆棺,世间再无皇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从一个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溥仪退位以后,曾经在天津见到过张作霖。

当时张作霖是北洋军阀中最为强大的,他的安国军政府也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政府。

而张作霖一直和溥仪保持较好的关系,对爱新觉罗家族在东北陵墓也较好的保护。

1925年,溥仪冒险离开天津日租界,去曹家花园面见了张作霖。

张作霖虽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件事,还是使用一个比较隆重的仪仗队迎接了溥仪。

就双方地位来说,天差地远,溥仪只是退位的过期皇帝,并没有任何实权。

而张作霖则是控制半个中国,握有六七十万大军的实力派军阀。

就年龄来说,溥仪才19岁,张作霖已经50岁。

溥仪曾经很犹豫,用什么礼节对待张作霖。

当时的惯例,民国高级官员见到溥仪,多是握手,最多也就鞠躬。只有旗人后裔每年节日去拜见溥仪,才需要按照以前的规矩跪拜。

然而,溥仪刚见到张作霖的时候,张作霖毫不迟疑,扑通一声跪在了溥仪面前磕了一个响头,并说道:“皇上好”,溥仪有点受宠若惊,赶紧弯腰把张作霖扶起来,说道:“上将军好”。

其实,从这个磕头就可以看出来,溥仪至少还是存在一定的象征性意义。

作为控制中国200多年满清王朝的正统皇帝,至少名气还是极大的。

而且,中国人在长达2000年时间都是封建皇帝制度,心目中皇帝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意思的是,毛主席也曾和溥仪接触过。

摘录一段:1962年的新春佳节,毛泽东在颐年堂内宴请章士钊、程潜、仇鳌和王孝范四位社会名流乡友。

入席后,毛泽东诙谐地说:“今天请你们来,要陪一位客人。还曾经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呢!”大家糊涂了。随后,一位高个儿、50多岁的清瘦男人,面带微笑,举止大方步入客厅。毛泽东显然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个人,迎上去握手,拉他在自己身边坐下,用浓重的韶山口音微笑着说:“不认识吧,他就是宣统皇帝嘛!不是大家的上司吗?”原来,此人就是溥仪。

可见,虽然毛泽东是开玩笑的口吻说的,但也承认一个事实,就是确实溥仪曾经是他们5个人的上司,是皇上。而他们都是清代出生的,原则上都做过溥仪的臣民。

话虽如此,溥仪其实没有什么实权。

一来,他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军事力量;

二来,他没有什么政治势力,主要依靠旗人。然而革命以后旗人自身难保,因为绝大部分都是吃官饷的寄生虫,自己生活尚且困难。而旗人的贵族大多吃喝玩乐,不学无术,也没有政治能力。况且,旗人总数不过200万,相对于4亿人口也算不了什么。

三来,溥仪性格有弱点,是个懦弱胆小又残暴的人,部下对他也颇为不满,不愿意为他卖命。

所以,溥仪并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只有一些虚无的影响力。

而日本人就利用这点,让他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百孔千疮的大清轰然倒地,专制体制被共和取代,中国换了一种制度。

溥仪退位是在袁世凯的操作下进行的,袁世凯是清朝的旧臣,清朝灭亡袁世凯落井下石,火中取栗,摘了桃子,坑了老东家,心里是有愧的。

所以袁世凯主导下,溥仪体面退位,国民政府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例》对皇室也非常客气,皇帝溥仪年号继续保留,还能享受优待。

那么溥仪退位后,在当时的中国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首先来说,当时溥仪可以保留年号,就类似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溥仪还是中国的皇帝,具有象征意义。

这样一来,大清旧臣对溥仪一定是忠心耿耿的。由于大清垮台太突然,封建制度又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年,很多人不理解,也不相信就这么快变天了。

很多军阀如段祺瑞、吴佩孚、徐世昌之流,他们饱读诗书,不愿意当逆臣。溥仪退位后,他们抱着观望心理,极力在溥仪跟前表忠心,或者是看在君臣一场的份上讨好溥仪,也等于为自己留后路,万一溥仪复辟,他们不至于那么被动。

还有一些军阀如张勋之流,他们非常愚昧,觉得溥仪一日是君,终身为父,要从一而终。所以他们希望溥仪卷土重来,也愿意为此赴汤蹈火,对溥仪是忠心不二的。

从溥仪大婚,我们就能看出溥仪的影响有多大。

溥仪大婚的铺张自不必说,仪仗队前面光军乐队就有五支,北洋政府派来担任礼仪和维持秩序的军警骑、步兵有二千余人左右。

迎亲所经街道,虽然照例戒严,但是北京城万人空巷,马路边人山人海。多国

驻京使节早就向溥仪提出要出席婚礼,但是婚礼办公室为了维护皇室的体制与尊严,对他们的强求婉言谢绝。

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再三发出请求,最后又跟北洋政府外交部交涉,才得以成行。

北洋政府文武大员和各省军阀的代表都前去祝贺,全国军阀曹锟、吴佩孚等人争先恐后。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张勋,张作霖对溥仪也忠心耿耿。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张作霖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一边,对革命党人继续进行镇压。张作霖还联系了33名将领要进京勤王,并通电全国:

“只汲汲于大局之和平,虽有议和之议,但如斯缺乏诚意之和平,殊无讲求之必要,吾人所可取之途径,惟有武力而已。东三省与内地各省不同,军队部署既定,且勤王之心亦厚。劲旅数万,一旦有命,即可取道山东南下,以区区微忠尽瘁。”对于溥仪退位,张作霖是无比悲奋的,真心希望溥仪能卷土重来。所以溥仪大婚,张作霖不会错过表忠心的机会,他出手阔绰,付出一万礼金。

不仅如此,在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后,张作霖害怕旧主受委屈,多次给溥仪送钱。

而溥仪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对忠心不二的张作霖非常感兴趣。因为张作霖的地盘,在大清的龙兴之地,有了张作霖的支持,自己复辟就有了指望。因此溥仪对张作霖也非常友好,不止一次把宫里的珍宝送给张作霖。

退位的溥仪不仅在军阀中影响很大,在中国部分百姓中也有不小影响。

相信不少人看过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里面的主人公叫九斤老太,她总是感叹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的思想很有代表性。还有七斤,因为要被剪辫子,他难以接受,跳了三回井。

其实这跟明朝灭亡的时候,明朝遗民在剃发的时候,那种痛不欲生的情况是类似的。中国很多百姓习惯了皇权,他们不知道共和是什么东西,对共和的到来表现出迷茫、不安,恐惧。

特别是民国建立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让他们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更加怀念逝去的岁月和寿终正寝的清王朝。特别是溥仪在没有被赶出皇宫之前,始终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一旦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他和皇后婉容不但进行捐款,还会在北京各处设立粥棚救助灾民。

溥仪每次献爱心,报纸都会对此大肆报道,全国百姓很快就会得知,对溥仪产生更多好感。

由于东北是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溥仪在东三省的影响更大。所以日本人看中了溥仪这一点,觉得他还有利用价值,就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帮助他偷偷潜逃到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每一个王朝覆灭的时候,都有一帮旧臣死忠,都有一些遗民脑子转不过弯,无比怀念前朝,这一点都不奇怪。

其他网友回答

溥仪皇帝退位以后,在当时虽然没有实际上的行政权力,但影响力还是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毕竟当过了三年的皇帝,而且又是让袁世凯让清帝退位的清帝退位以后还有很多的优厚待遇和条件。

由于本身是和平解决的,辛亥革命以后的这种状态,因此的很多人对他们行君臣之礼的话,也没有什么违规,因此好多人也是高度尊重溥仪的。

尤其是像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等。也还要通过凸显与溥仪等人的关系,而在他们的部署面前展示出其正统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它作为一块招牌的价值还是蛮大的,在当时。作者为高级#经济师##策划# 。#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

其他网友回答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了清帝的退位诏书,标志着大清朝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华民国统一南北,成为国际上正式承认的新的政权,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的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需要注意的是,溥仪虽然宣布退位了,但是他仍然是皇帝,退位只是表示大清朝放弃了对全国的统治权,而并没有放弃皇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然享有皇帝尊号,中华民国以外国元首礼仪对待,皇帝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内,范围仅限于内廷,也就是北到神武门,南到乾清门这个区域内。前廷的三大殿是属于中华民国的。

也就是说,在紫禁城内,还保留着一个小朝廷,还保留着内务府,宗人府等机构,还保留有太监,宫女等服务人员,皇帝(溥仪)仍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可以发号司令,可以赏赐下人,可以封官封爵。和退位前的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的统治范围仅限于紫禁城内。

说到溥仪退位后的影响力,其实应该分两个阶段来看,这两个阶段以他被冯玉祥赶出皇宫为分水岭,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被赶出皇宫前,溥仪仍然是过的非常滋润的皇帝

1912年—1924年,这12年是溥仪一生中过的最舒坦的12年。为什么这么说?在这12年里,溥仪深居紫禁城内,享有皇帝的一切权利,有大臣叩拜,有太监宫女伺候,甚至还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了大婚,册封了皇后和皇妃,但是却没有任何皇帝的义务,他不用去管理国家,他没有任何政务可干,也没有任何正事可干,每天就是变着法儿的玩儿。

唯一勉强称得上是正事的就是接受他人的拜见。

经济上,小朝廷内保留有内务府,相当于皇帝的大管家兼cfo,负责皇帝的钱袋子。但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没有了对全国的统治权,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民国政府承诺的400万两岁银,但是,实际上民国政府从来没有全额给过。但是小朝廷的开支可是一分都少不了,甚至比慈禧当权的时候开支还要大。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小朝廷每年的开支都在300万两左右,这笔钱怎么来,只有变卖皇宫内的古玩字画。不仅是内务府,上至皇帝本人,下至太监宫女都在想办法把皇宫里的财宝给运出宫去。

军事上,这就别提了,很明显溥仪没有任何军事力量了,八旗军队早已解散,仅有的禁卫军也隶属于民国政府管理。连当年带兵去镇压武昌起义的荫昌也已经当了民国的官了。

宗族上,这是溥仪唯一有话语权的地方,也就是说溥仪可以封王封爵,对皇室子弟来说这个仍然有效。比如加封四位太妃的尊号,比如封婉容为皇后,封文绣为皇妃。婉容其实是在溥仪退位后才嫁给他的,但是我们习惯上称婉容为末代皇后,说明溥仪退位后的各种封赐还是有效的。

被赶出皇宫后的溥仪,只有利用价值,没有丝毫影响力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皇宫,并且溥仪当着鹿钟麟(当时执行驱赶溥仪任务的指挥官)的面承认要当中华民国的普通公民,但实际上溥仪根本不会当普通公民,他从来都没有放下他皇帝的架子。

1924年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阶段,张作霖和吴佩孚打,和冯玉祥打,南方的老蒋领着国民革命军和吴佩孚打,和孙传芳打,最后和张作霖打,似乎全国人民都忘记了溥仪的存在,但是日本人却悄悄的顶上了溥仪。这个落魄的凤凰,还有一丝利用价值。

溥仪在被赶出皇宫后在他老爸的北府住了一段时间,就跑到了日本的使馆区,后来又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住到了天津的日本租界,先是在张园,后改住静园。

日本人为什么对溥仪这么好?因为他们看中了溥仪曾经的身份。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后就企图把东三省从中国割裂出去,但是他们需要一个傀儡元首,而溥仪就是他们看中的傀儡人选。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溥仪做了“伪满洲”的皇帝,成为了战犯。

其实,溥仪就是太看中他的身份,放不下皇帝的架子,身边也都是一些守旧的遗老大臣,给他灌输的都是复辟的思想,让她执着于一个名义,一个头衔,而忽略了实质,皇帝,不仅是一个头衔,更需要有领导一个国家的雄才伟略,那才是根本。

关于这一点,张学良曾经给溥仪一个建议,就是彻底放弃现有的一切,出国留学,学到真本领,回来后参与“民国总统”竞选。其实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溥仪作为前朝皇帝,他不缺一呼百应的影响力,缺是真正治国的本领,可惜溥仪一生都没有领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