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俗讲话
六经辩证的“六经”,是二乘以三的结果——也就是两种能量级别和三种病位的排列组合。
(厥阴病稍特殊一些,但不妨碍整体分类。)
客观而言,六经只是对人体做了大范围的粗略划分。
就像一张成都地图,最粗略的划分首先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次是一、二、三环路。
有了以上两种基础划分,要形容一个具体位置就有了依托——
比如:东南三环外侧、西2.5环内侧……
我们用六经来界定人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学习完《伤寒论》的主方之后,可以从六经的角度这么去形容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表虚(未到桂枝汤的程度) 里稍有淤堵(未到用小承气汤的程度) 胃弱(与柴胡汤相关,但无典型柴胡证) 脉津液虚尺稍弱
如此含糊驳杂的状况,其实就是亚健康,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跟现代人思虑重、运动少、物质生活又过于丰富关系密切。
所以,治疗也可,不治也可;这样治也可,那样治也可……
这么说好像很不负责任,但实际上又确实如此。
比如,如果不治,则一定要改变生活,少思虑,多运动,少摄入,可能自然而然就好了。
如果要治,可以在吃素减少饮食的基础上,单纯建设中焦,中焦能量充足了,运化跟上了,也许表也不会虚,里淤堵还有可能自然解决。
也可以换一种治法,在建设中焦的同时稍佐大黄,身体一清爽,气血自然周流全身……然后以此为新的起点,开始少思虑、多运动、少摄入的健康生活。
所以,治病其实是治生活。
如果生活不改变,病是治不好的。
《伤寒论》与其说是治病的,不如说是通过教人治病让我们明白生病的缘由。知道了缘由,选择生病或不生病,那是各人的私事。
? 案例练习??
以下为一则真实案例,因为病证驳杂,有参考价值,所以作为案例来解读:
患者的“证”比较多,所以,我用不同颜色做了区分归类。
(“半表半里证”很多,需要用到柴胡方无疑,所以未作勾注。)
黄色:水饮;
蓝色:表虚;
黑色:食淤,有热;
绿色:瘀血;
紫色:气滞;
红色:亢;
红色圈:必须改变的生活习惯。
脉:跳动弱,难感知,关联主诉的浑身瘫软无力,断阴。
此案几乎“六经”全都有涉及,能量为阴,又有很多阳证方剂的适应证(如温病、阳明病、少阳病),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淤堵。
治病的基调首先考虑能量,既然是阴证,第一步不能猛攻——所以即使有阳明病指征,也选择先减食,暂不用大黄。
于是结论就是:扶阳建设 适度清理疏通。
附子以及滋养药需要用,去各种淤堵的药也需用,考虑到有瘀血有亢可以选择既去瘀血又滋阴的药。
处方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加味逍遥丸 减少饮食
用中成药其实是应急,因为患者太忙了,长期透支身体,并且根本没时间熬药。药后脉搏变强眩晕无力的情况得以扭转,也不再疑神疑鬼叨念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但是,可以断定,如果不改变生活,病情一定会反复。
所以,学习《伤寒论》,钻研怎样用药治病当然很重要也有必要,但是治好病之后改变生活更重要。
尽量杜绝生病,或者有生病的苗头就去改变和解决掉,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推荐书目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第二版)》(刘希彦)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刘希彦)
参考书目
《伤寒论通俗讲话》(胡希恕)
?《伤寒论》成都研习室? ?
创办者:郑远伟罗浠 夫妇
自有幸觅得明师刘希彦先生,学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后,生命维度得以提升。故以“以先觉,觉后觉”的发心创办《伤寒论》成都研习室。致力于将《伤寒论》薪火相传给更多有缘家庭,乃至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