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批评儒家伦理道德,可他的著作又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豆瓣-亚博安卓下载

网友提问:

梁启超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消极,不推荐,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时代不一样吧,梁启超那个时期处在变革时期,如果那个时候的人们不通过变革寻求改变,或许历史就改写了。那也是顺应了历史发展得潮流,这并不能说明道德经的消极,因为道德经本就提倡顺势而为。

其他网友回答

大道隐无名

文:归槽山人

上士闻道勤修行,

中士闻道辨不清。

下士闻道疑难信,

狂人嘲道笑无名。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明了:道是无处不在的,但人的慧根不同。极具悟性,智慧极高的人,听到了道,懂得道的伟大与真实,信心坚定,能够努力的去践行,修持自己的人生道路。比较有悟性,智慧不太高的人,听到了道,由于见识不足,信心不足,觉得道似有似无,似真似假。没有悟性,蠢笨或狂傲的人,听到了道,由于见识浅薄,根器愚钝或傲慢偏见,不晓得道是什么,便认为道是荒唐的,一派胡言的。正因为他们的嘲笑,才显得道的高深——不笑不足以为道。佛家妙语云:“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与道无缘之人,就如无根之草,听后不但不信,反而大加嘲笑,或视为封建迷信,或加于抵制,或看不起修道之人。道很平坦,容易知,容易行。上德的人,谦虚卑下,好像深谷似的。道的宽广又如无声,无形。大道隐微,没有名称。是以:易知、易行、深厚、宽广、无声、无形、隐微、无名等等方是道之玄妙。上士者,能勤而行之,谦逊低调,有容乃大,虚怀若谷。故而,老子告诉孔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说的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中士者,勤加修身,依然有善缘,可以论道。下士或狂人嘛,乃是无缘之人,无法论道,也就无法得道了。懂和悟有心灵觉醒上的区别;悟和践行有修为上的距离;学识高,不等于觉醒高。名望高,不等于在践行大道的修行。这就是本质的差别。

其他网友回答

本人愚见。梁启超为什么不推荐道德经?我认为那是个非常时期。外强入侵,到处都有殖民地。如果国人还在墨守成规的话,怎么能够赶走列强,实现国家自主。所以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变法主要的内容是,不要把满汉八旗和民人分出等级歧视。要让全国人民平等一致,形成人海战术,赶走列强。这样的强国已有先例,美国的华盛顿就用的是这种方法,建立起了强大的美国。旧中国封建制度,是把国人分为贵族和贱民的。这样的制度是用儒释道思想理论墨守成规来维持的,在没有外强的侵入下,维持本国统一还是可以的。在外强侵入非常时期的情况下,墨守成规,儒释道思想理论是实现不了国家独立自主的。所以梁启超不推荐道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证实了这一点。

其他网友回答

革命者与修道者不同流,政治家和修道者不同流。真正的修道者虽然也鼓励忠孝等美德,但是一般不会对政治有过多兴趣。一方面,修道者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政治肮脏的东西太多,不利于修行。另一方面,世间帝王将相,不过是有德者居之,因果循环报之,自有天数,不能过多干涉。再者,搞政治的都是为某国家或某民族或某团体谋取现实的利益,为小众服务,修道者平等、慈悲对待所有众生,着眼人性,从根本上为所有众生谋利益。如果做不到平等对待所有众生(不分国家、民族、种族),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因为天道无亲,天道不偏向任何人,循道则升,背道则降。梁启超已经深陷政治,满脑子改革,不能很好地理解道德经,因为当时时代的原因,也可以理解,梁先生立志救中国,甚至是令人钦佩的。但是站在更高的视野,更长远来看,能够救众生的,政治远远不够。就像科学与神学迟早要合流,政治作为社会科学也迟早要与神学合流,不然生命力也有限,因为没有触及宇宙的本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