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谁发动(第二次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亚博安卓下载

网友提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何开战?

优质回答: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有一条规定着,中国要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清政府战败,没有拒绝的资格,于是按照英国的要求开放了这五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可是没过几年,英国再次发动战争,逼迫中国再多开些通商口岸,历史上这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因为英国的目标与第一次差不多,要求增设通商口岸。

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英国如第一次那样,以战争这种血腥的方法来谋求自身的利益。战争,不论是发起者还是承受着,都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英国愿意承受战争的压力也要逼迫中国增设通商口岸,就说明了五大通商口岸远远不能让英国满意。可是,为何英国急不可耐的想要通过战争来逼迫清政府增设通商口岸呢?清政府按照《南京条约》落实的五大通商口岸为什么不能让英国满意呢?

既然英国愿意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谋求中国更多的通商口岸,那么这就可以直接看出更多的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利益远远高于这场战争中英国的付出。通商口岸作为清朝末年中外贸易的通道,资本主义列强可以通过通商口岸实现他们与中国通商的愿望。而这又是在中国国力远远落后于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通商口岸就完全可以是英国在中国实现倾销商品的渠道。这种巨大的利益诱惑促使了英国要求增设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巨大的利益驱动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可这是在假设英国确实能够从通商口岸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际上,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并没有从《南京条约》所规定的的五大通商口岸获得巨大的利益。当时在英国看来,这种开设了五个通商口岸却没有获得臆想中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原因,是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够多,五个通商口岸不能实现理想中的中英贸易,所以英国想增设通商口岸。

五个通商口岸在数量上为时不多,但假如英国的商品真的能够在这五个通商口岸卖出去的话,给英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绝对是不可以忽视的,英国也不会急不可耐的要求增设通商口岸。中英贸易的问题并不在通商口岸的多少,而在于英国先进的工业制成品能否在中国卖出去。当时中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西方国家同样缺乏对中国的了解,所以才会造成英国片面的不满足五个通商口岸,仅仅思考着要增设通商口岸。

那么英国的工业制成品能否在中国卖出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清政府确实开设了五个通商口岸,于是英国人美滋滋的将工业制成品带到中国,期望着在中国大赚一把。可当英国人把他们的商品推销向中国市场时,他们傻眼了。中国人对于这种工业制成品几乎就是不屑一顾,根本就很少会有人购买英国的商品。商品交易的前提是交易者是否需要这种商品,而在英国人眼中本该是落后的中国人争相抢购的愿景却没有实现,中国人不需要。

为什么先进的工业产品落在落后的农业文明面前,农业文明却不需要呢?这就要说到中国的经济制度问题。中华文明是一个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稳定,中国在稳定的几千年农耕文明中形成了自身极为稳定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则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不需要过多的商业贸易,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通过自身劳动所得,他们需要的东西都是自给自足。所以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在他们看来,不需要。

看似落后的农业文明在先进的工业文明之前毫无抵抗之力,可是中国农业文明所固守的自然经济却着实让西方工业文明吃了撇。英国不了解中国的状况,误以为是通商口岸不足导致的经济效益达不到,实际是农业文明自身的封闭性给与工业文明的抗拒。五个通商口岸确实不可能让英国人满意,但原因不是数量不够,而是英国自以为是的先进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农民这里,根本卖不出去。

其实呢,我们不必过多的去计较历史。小编认为,农业文明虽然对工业文明有一定的抗拒性,但最终抵不过先进得工业文明,人类进步的步伐是任何东西都抵挡不了的。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为什么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很简单,西方列强不满足,想统治更多殖民地,得到更多财富和好处,恰恰刚刚清政府软弱无能,成了任人宰割的目标。

当时列强们要求清政府修改条约,遭到清政府拒绝,英,法就制造了很多借口,像: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就开始了武装侵略的开始。

为什么不烧紫禁城。

紫禁城是清政府驻地,清朝政府的权力象征,当时没烧紫禁城就是考虑保留紫禁城成为与清政府谈判的筹码。

烧了紫禁城等于清朝亡国了,保留紫禁城,列强就是想通过谈判控制清朝的权力者,进而间接控制全国。就是想把它作为傀儡政权。

当英法等联军到北京之后,皇帝早逃走了,留下恭亲王与联军谈判。清政府主要是想留住政权。如果紫禁城烧了谈判筹码就没了。赚取更加钱财才是联军的目的,烧圆明园只是给清政府的严重警告和报复。

关注我。 欢迎评论 点赞 后续更多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战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列强想要进一步的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更高额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 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就是争夺利益、血腥掠夺的战争,于是列强接口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 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英法烧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原因有:1、报复当时的皇帝咸丰,因为圆明园历来属于皇帝的私有财产,而紫禁城是国家的人民的,英法 报复的是皇帝而不是老百姓2、震慑作用,迫使清政府屈服,烧掉紫禁城的话,会遭到当时清政府及全国人民的激烈反抗是列强们不愿 看到的,烧圆明园只是震慑当时的权利中心清政府。

其他网友回答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分别和英国、法国、美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英国通过《南京条约》从中国割走了香港岛并取得了开埠通商、领事裁判、设立了租借、协定关税等特权。西方列强由此相继入侵中国,19世纪中期是世界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1848年加利福尼亚金矿和1851年澳洲金矿先后被发现,以及殖民地市场的不断扩大,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工业高潮。此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进入主要依靠机器生产和以机器生产机器的时期,成为世界工业中心,其工业生产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1855年英国的煤炭和铁的生产量世界第一,美德法俄四国总和只有英国的46.9%和68.1%。扩大市场成为了此时欧美国家非常迫切的要求,扩大各自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此时强烈的愿望。

英国在报纸公开渲染:只要中国人每人都加一寸布,英国工厂目前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是此时的中国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且西方事物刚刚进入中国一下子很难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导致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在中国销量有限,英国资产阶级认为是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要求政府对清政府施压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因此,极力想要扩大其在中国的权益,力图对外扩张中谋求出路。法国的工业革命虽然比英国晚,规模也比较小。但是自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开始,伴随其向工业革命最后阶段的过渡,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额在1847年-1856年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一。此时统治法国的是七月王朝和拿破仑三世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两者都极力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于是,英法美要求在之前的签订条约基础上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列强也在寻找机会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而此时的清政府正在镇压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皇帝推行对外避让以和为主避免两线作战。列强认为这是侵入中国的机会,开始积极准备对中国的战争。

英法联军入侵中国

1854年英国政府对驻华公使发出训令,要求力争达到以下目的:1.中国沿海和内地全部开放至少要争取长江能够自由航行。2.鸦片贸易合法化,废除英国进出口货物的内地税。3.允许英国驻华公司从广州搬迁到北京,并保证公使馆的安全和英国代表与中国政府公文往来的畅通无阻。同时法国和美国也要求分别修改条约,美国公使要求长江流域及其支流的任何口岸城市及港湾进行正常贸易往来;美国人可以自由进入中国内地任何地区进行贸易和传教居住。法国公使除提出与美国相同的要求外,还要求释放非法迁入西北进行间谍活动的法国传教士。可见这绝不是对某些条款的修改实质上是要签订一个比之前的条约更加不平等的条约。事实上,在清政府中英《南京条约》及中英《虎门条约》里都没有任何修约的相关条文,但英国援引中英《虎门条约》里所谓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认定自己可以“一体均沾”,声称必须同样享受12年“修约”的权利。而中英《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那么这就意味着,1854年英国人就可以修约了。英国为了给自己的修约壮大声威,分别向法、美、俄等国发出了相关照会,希望在修约活动中通力合作。法国对此反应比较积极,指示其驻华公使布尔布隆要加强法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美国的反应最初比较谨慎,只是表示总统对英国的建议深表赞许,但是美国政府希望尊重条约规定,随其驻华公使麦莲对太平天国考察的归来,认定太平天国不属于文明世界范畴,于是明确修约之事。此时的沙俄在远东的兵力不足,仅做了一些友善的言辞与笼统的保证。

1854年4月13日,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包令给两广总督叶名琛发来照会,其主要意思包括:我们要修约,中英之间的纠纷得有个说法,最后,警告说,英国已通知法国和美国了,暗示其修约是英法美三国的统一行动。叶名琛对于英国提出的修约问题避不答复,以此来避免同侵略者发生冲突。对于所谓纠纷的问题,只是说了两句“和好”“相安”之类的权作糊弄;对于三国统一行动,没有做出反应。但是对于包令要求的总督衙门会晤,则强烈地反对,说这是万万不行的,不过可以在城外的商馆或者虎门相见。包令再次照会叶名琛:修约很重要,你如果置之不理,那么我会将之视为默认。对此,叶名琛仍是置之不理。之后,包令第三次照会,仍提出在总督衙门会晤。叶名琛当然还是说不。于是,包令带着武装舰队到了上海。叶名琛一听说包令北上了,马上向咸丰皇帝汇报。对于英法美三国要求修约的事情,咸丰帝要求叶名琛设法开导,坚持遵守已签订的条约,绝不容许凭借十二年变通的说法,让他们再有新的图谋。英国的照会里特别注明:希望先在广州城内或者香港与叶名琛见面,然后再谈修约之事。广州城内,叶名琛是绝不会容许外国公使进入的。至于香港,叶名琛也是不愿意去的。他指定了两处:珠海炮台或者广州城外的英国军舰上。但是他预先声明:他只按旧条约来,如果稍有更易,他就不当家了,得跟皇帝打报告。包令在看了他的回复后很失望,和其他公使一商量,决定直接跟北京的清政府打交道。三国公使直接率领5艘军舰到了天津的大沽口海面。1854年11月3日,双方见面。英美公使各自亮出了自己的修约条款,也就是先前提出的一些要求。其中,英国十八条,美国十一条,法国代表虽没有递清单,但英美获得的,就是它获得的,不递也无妨。在英美提出的修约条款中的第一条就是外国公使驻京,这对于咸丰皇帝来讲是万万不行的。最终从所有条款中挑出三条咸丰认为无关紧要的予以回复,同时告诉这三国公使,让他们回广东去,将他们的修约折子返还给他们。三国使者回到了广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12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此时美国的驻华公使已换成伯驾,而美国给他的训令是:可以用军事示威作为修约的后盾;与英法两国协同合作;外国公使驻京;无限制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取消对外国人一切人身自由的限制。咸丰皇帝对此坚决反对,列强为了强迫清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蓄意制造了马神埔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1860年2月英法组成联合远征军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京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8月21日英法联军水陆夹击最终攻占了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成为废墟

清政府本无抵抗的决心,命令守卫天津的军队撤退到通州一带。咸丰立即派出使者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必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 外,还要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咸丰认为城下之盟自己已经放下面子了,再加上赔款真是欺负我大清没人了吗?9月18日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10月13日英法由永定门攻入北京。进入北京之后英法联军直接向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奔去大肆抢劫之后,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这个由康雍乾嘉道五位皇帝一百多年精心修建的皇家园林被英法放火焚毁;圆明园汇聚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世界园林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同英法分别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美国也根据“一体均沾”的条款分享各项特权。在中英《北京条约》中主要规定:一是《天津条约》继续有效;二是增开天津为商埠;三是中国对大沽事件表示“惋惜”;四是赔款数额由《天津条约》规定的四百万两增加为八百万两;五是英国公使如何驻京、是否驻京,以后由英国自行决定。六是割让九龙司归于英属香港界内;七是中国皇帝要颁布谕旨给各省督抚大员,将《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刊发各地,让大家都知道。在上述条款都实现后,英国从北京和舟山撤兵。在中法《北京条约》中同样规定,《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并即日起施行;而大清皇帝对上年大沽事件表示“悔惜”。同时,在条约中规定中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和教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而赔偿数额则由《天津条约》时的两百万两增加为八百万两。此外,在《北京条约》中还规定,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

其他网友回答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根本原因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修约失败,英法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次战争持续了四年,最后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赔偿了大量钱财,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却是沙俄,借口“调停”从中国东北和西北割走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英法在战争期间,闯入北京,洗劫了圆明园,然后付之一炬。至于为什么没有进紫禁城,那是因为中国历代的私藏文物大部分都在圆明园内,圆明园又叫做“万园之园”。就是圆明园门前的十二生肖都是国宝,何况是园内珍藏的东西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