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元顺帝有关的历史 元顺帝在位期间对历史有什么贡献?-亚博安卓下载

网友提问:

元顺帝在位期间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优质回答:

元顺帝,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 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清刊《元史》、清《续资治通鉴》改翻译为托欢特穆尔,元朝庙号为惠宗,明朝谥号顺皇帝,又称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是元朝北遁前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他在位期间,鼓励并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当时罗马教皇遣大主教在中国推广天主教。元顺帝派遣留住在中国的佛朗国人安德烈等十五人回访欧洲。罗马教皇派遣以马黎诺里为首的代表团再次回访中国,受到元顺帝的热情接待。至元四年(1338年),元顺帝接受了德里苏丹国的访问。

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消除右丞相伯颜专权隐患后,得以亲政。在此期间,他恢复了科举制度,大兴国字监,推行机制更新,鼓励经筵教育,提拔了以欧阳玄为代表一批儒臣,自己也虚心纳谏,史称“至正新政”。这些措施促进了元朝文化发展,使朝政气象为之一新,政治趋于清明。

此外,元顺帝在位前期下诏让汉人编修辽金宋三代历史,对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开放马禁,减轻盐税,免除老百姓其它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至正四年(1344年),中书右丞相脱脱以病辞官。脱脱辞官后,元顺帝继续推行了以廉政建设为中心的一些改革措施,如颁行《至正条格》、制定荐举守令法、派遣24名官员巡视各地以求肃清吏治,改变元朝官场腐败的现状。他的做法为完善我国封建社会律法体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无论元顺帝付出多少努力,元朝这座大厦已经腐朽到骨子里,加上黄河水患、旱灾、瘟疫暴发,民不聊生,暴发了红巾军起义。至正二十八(1368)年八月初二日(9月14日),明朝军队从大都的齐化门攻城而入,元朝正式退出中原。元顺帝也于洪武三年五月二日(1370年5月27日)因痢疾在应昌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去世。

综上所述,虽然元顺帝是元朝末代皇帝,但不可否认他在继位初期也曾努力变革,做出过一些贡献。只是,历史的车轮终究会继续向前,一个国家机器太腐朽终究会被淘汰!

我是漫谈文史八卦,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其他网友回答

元顺帝(1320-1370),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汉。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元朝末年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元顺帝即位初期宰相博彦把持朝政,推行排汉的民族压迫政策,在他的主导下,蒙古,色目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禁止汉人学习蒙古,色目文字,汉人不得执兵器,严格控制汉人做官的限界,1335年博彦取消了科举制,博彦甚至提出了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的主张,所幸元顺帝没有听从。1340年元顺帝利用宰相博彦出猎之机,发动政变,罢黜博彦。元顺帝亲政后,拜脱脱为相,实行改革,回复了科举制度,颁行《农桑辑要》,整饬吏治,征召隐逸,减免赋税,开放马禁,消减盐额,编修辽,金,宋三史,实行儒治。

其他网友回答

元顺帝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他的一个明智举动,让蒙古人在将近300年后再一次用另外一种方式统治了中国。

清朝的孝庄太后是清前期统治中国的最重要的女人,她是什么人?蒙古人。

孝庄皇太后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名字是孛儿只斤·布木布泰,看这名字就是妥妥的黄金家族的后代。顺治皇帝是他的儿子,康熙是他的孙子,身上都有蒙古血统。

所以说,清朝是满蒙联合统治中国的朝代。也就是说,蒙古人除了在元朝时期统治了中国97年之外,在清朝时期,蒙古人以及蒙古人和满族人的子孙又一次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

而这是怎么能实现的?这就要归功于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了,他的一个举脚之劳让蒙古人获得了新生。

元顺帝继位后,元朝的阶级矛盾已经很深,他虽然革除了一些弊政,但已是回天乏术。

当时,元朝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趋于崩溃,二是黄河泛滥,洪灾严重。针对这两个问题,元政府推出了“变钞”和“开河”的解决办法。变钞即是更改钞法,政府铸造新钱,发行新的中统交钞。

但新钞大量流入民间,导致通货膨胀,人们都弃钞不用,最后发展到了以物易物的地步,经济进一步退化。

公元1451年,工部郎中贾鲁受命治理黄河,15万民工背井离乡到黄河修筑工事。多年的灾害已经让平民不堪重负,沉重的徭役无疑让他们雪上加霜,于是起义爆发。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值得一说的是红巾军。红巾军的领袖是郭子兴,他的女婿是朱元璋,也在起义军中效力。公元1355年郭子兴死去,小明王任命朱元璋为红巾军的副元帅,一同为副元帅的还有张天佑和郭天叙,但很快这两人都战死,朱元璋成为了红巾军的统帅。

在消灭了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陈友定等各路起义军势力后,朱元璋派兵北上与元朝决一死战。徐达、常遇春攻克山东、河南后,逼近大都。据说,徐达抵达北京城外的时候,故意逗留一段时间,城内的元顺帝心领神会了徐达的意思,于是做出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他带着皇亲后妃从北门逃出,回到草原去了。

有人问徐达,为什么故意放走元顺帝?元顺帝答到,如果抓住了元顺帝,杀还是留,都让朱元璋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杀了元顺帝,会让人指责朱元璋不忠不孝,因为朱元璋毕竟是元朝的臣民,如果留着,怎么安排元顺帝的名次,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徐达的做法获得了朱元璋的理解。《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评价元顺帝的这次举动:

元朝的末代皇帝采取了一段先无前例的行动:他既不死于社稷,也不留着行禅让礼,却开宫门北奔,回到他祖先所来的草原中去。

元顺帝这一举动,回到草原的举动,影响深远。因为他保留了蒙古的种子和黄金家族的骄傲。如果他没有逃跑,元朝宗室被朱元璋逮捕,蒙古势力被消灭和同化,一定会对后来的满清崛起和南下造成影响,满清还能不能入主中原都难说。

元顺帝回到草原,蒙古人得以保存实力,明朝一直想完全消灭他,但两百多年过去后明朝还是无法完全统治漠北。

最后是满清完成了这个任务,他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将蒙古部落纳入自己的圈子中,实现了对蒙古草原的统治。当然,蒙古人也借助满清再一次入主中国,间接完成了对中国的再一次统治。

而这些能得以完成,都是当年元顺帝的举脚之劳,一路向北造成的。

总结:本文所论及的元顺帝的历史贡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然是站在元顺帝的利益上考虑的。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元顺帝的临阵脱逃,让蒙古人保存了实力,为后来蒙古人再一次曲线入主中国奠定了基础。而清朝顺利统治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也将蒙古草原,青藏高原,新疆等非农耕地区纳入了自己有效的统治,为今天中国的版图打下了基础,而这些是明朝统治办不到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元顺帝会设计龙舟,会造计时器,还会编排舞蹈,人称鲁班天子。

在位期间,宰相脱脱总编了辽金宋三史,所谓盛世修史大概就是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翻译成汉语就是“铁锅”。这个名字有点直白啊……

元顺帝在位期间对历史有何贡献?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方面,他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印象深刻的谈资?第二方面,他对元朝是否有励精图治的作为?

第一方面:他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印象深刻的谈资?

一、他是元朝待机时间最长的皇帝

元顺帝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元朝前后存在了98年,而元顺帝一个人就干了35年(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顶的上三分之一个元朝,工龄可以说很长了。

二、他在位期间朱元璋霸气登场

作为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注定是为元朝背锅的“天选之子”。而他的名字“铁锅”似乎更是为背锅人设而生的。

他在位期间,黄河泛滥。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抓住这一时机,发动红巾起义。

起义军分很多股势力。而这其中,安徽有一支郭子兴领导的队伍。后来,朱元璋加入,不就就成为郭子兴的左膀右臂。奋斗途中,朱元璋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势力逐渐壮大,消灭了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创立了明朝,成为元朝的终结者。

我丑……我瞅你咋地

三、“天高皇帝远”说的就是他

“天高皇帝远”本来不是一句孤立的话,它最早一首民谣,出自元代无名氏的《台温处树旗谣》。

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由于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浙江台州、温州的百姓起义反元,并树起了“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帜。后来,被明朝人黄溥收入《闲中今古录摘抄》,这才得以流传至今。

而元朝至正八年的元朝皇帝,正是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第二方面,他对元朝是否有励精图治的作为?

一、实施“至正新政”

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扳倒权臣伯颜而亲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史称“至正新政”。

1.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平反昭雪一批冤狱。

2.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

3.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

4.颁行《农桑辑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总结,通俗易懂,影响远及国外。

5.恢复伯颜废黜的科举制度。元仁宗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伯颜掌权后,为防止汉人做官,下令废止科举。

6.实行儒治,置宣文阁,开经筵,恢复太庙四时祭、亲郊祭天、行亲耕礼等活动。

7.开马禁、为农民减负,放宽政策。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种税收,放宽了对汉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间禁止养马,脱脱上台废除了这一禁令。

8.主持编写宋、金、辽三史。中国历来有修前朝历史的传统,元朝建立以后,宋辽金三朝的历史一直没有正式编写过。至正三年三月,公元1343年,元顺帝诏修辽、金、宋三史。后来,这三部史书被列入中国正史《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中,只有《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是少数民族宰相主编的,也只有这三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学家共同完成的。

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至正初年的元朝一度呈现回光返照的局面。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

二、任用一代名臣“脱脱”

元顺帝初期,伯颜当政,倒行逆施,使元朝尽失民心。1340年,元顺帝联合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伯颜倒台。

公元1341年,元顺帝起用脱脱当政,改元“至正”,宣布“更化”,历史上称为“脱脱更化”。他实施的“至正新政”,其中很多都是脱脱领衔主持的。

脱脱在四年多时间的改革中,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一度转为清明,取得了不少成绩。

至正四年(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五年后,即至正九年,脱脱再次被起用。至正十二年(1352年),率兵击败徐州红巾军。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被朝中政敌弹劾,流放云南。至正十五年被人毒害。

没有脱脱的元顺帝,国事日非,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一味地沉湎于享乐和女色,纪纲废弛,官吏贪蠹,财政窘迫,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脱脱一死,元朝再无起色。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元顺帝在位期间对历史有什么贡献】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跟元顺帝有关的历史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