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贺知章《回乡偶书》之类的诗算故事吗?
优质回答:
贺知章《回乡偶书》之类的诗算故事吗?
原文《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诗歌?什么是故事?以及诗歌和故事的特点(特征)各是怎样的?
诗歌
与小说、散文、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式样。←(非本质属性) 特点是:1.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2.形象性强(诗要运用形象思维)。3.想象丰富,感情炽烈。4.语言精练,富有音乐性。←(本质属性)
故事
一种接近于短篇小说而又便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性文学体裁。←(非本质属性) 特点是:1.故事性要强。2.要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3.语言要口语化。←(本质属性)
通过上面诗歌和故事两者的概述,很容易看出:诗歌与故事的”本质属性”是不相同的,也根本没有任何交集。从而说明像《回乡偶书》之类的诗不能算故事。
从非本质属性看,好像诗与故事的交集是小说,但那是非本质属性。a与c是朋友,b与c也是朋友,则a与b不一定是朋友,也可能a与b是朋友。非本质属性的东西可以忽略。
让我们例举《回乡偶书》之类的诗。
1.贺知章写《回乡偶书》,是写的一个场合,一种感受,一种心情。由”偶书”可以看出,说明写作偶然,随时所见所写,临场有感而发。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八十多岁的贺知章经唐玄宗批准回故乡,对家乡既陌生又熟悉,儿童不认识,但乡音无改。仕途在外几十年,回到家乡,能不让家乡晚辈们感到新奇吗?总之,《回乡偶书》是无故事情节的叙事以抒情为主的诗。
2.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写的一些长篇叙事诗,仍然是抒情、抒感慨为主结合叙事,没有明晰的线索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例如,《北征》叙事细节是从一个视角展现历史的画面。《石壕吏》是通过一种生活现象,反映了唐军乱抓人补军队的暴行。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结语
本质属性是事物的有决定性意义的特有属性。例如人的本质属性是制造工具和利用较为复杂的工具,而猩猩只会利用木棒石头这些简单工具,它不具备人的本质属性,所以猩猩不能算是人。从这里可以说明诗就是诗,故事就是故事,诗和故事各有各的本质属性,两种本质属性之间没有交集。所以,《回乡偶书》之类的诗不能算故事。
(注:以上仅代表本人的见解,如有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其他网友回答
要这么说当然也可以。
毕竟这是一首叙事诗,里面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甚至包括了起因经过结果,你完全可以把这首诗当做一个故事来看。
原诗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时间:老大(贺知章年老之时)
地点:乡
人物:客(贺知章本人)和儿童
起因: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故乡,直到年迈之时才回来。
经过:认识他的人或者都已故去,他遇见了一些陌生的儿童。
结果:儿童把贺知章当做了外乡客,问他从哪来的。
这个故事很完整,甚至能拍个短视频,按着文艺片的命名逻辑,可以叫什么《归来》、《你曾是少年》、《乡音故人》、《客自远方来》……
其实如这种叙事诗还有很多,情节当然没办法像小说戏剧那么丰富,但可以当做一种快剪或者短视频去看待。
著名的叙事诗有:
《孔雀东南飞》,按着法制节目的揍性就叫《忏悔录:刘兰芝的不幸婚姻》。
《木兰诗》,按着央视纪录片的揍性就叫《深入学习——纪念巾帼女英雄花木兰》。
《长恨歌》,按着走进科学的揍性就叫《马嵬坡惊魂事件》。
以下省略几百字。
不过不得不说,贺知章的这首诗写得真的很深刻,只用四个镜头就写出了那种对人生的感慨和怅惘。
少小离家,归来时已不再是少年,这种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感觉很令人惆怅,如果说他和故乡还存在联系,那就是没有改变的口音。
一个人正感慨自己鬓发斑白,垂垂老矣的时候,忽然看见了年幼的,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儿童是一种什么感觉?他是否会想起小时候的玩伴,会想到那个曾经充满稚气的自己?那些和他一起玩的小孩子去了哪里?是不是故去了?眼前的孩子们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会不会熟人的后辈?
他望着这似曾相识的一幕,意识到自己真的回乡了,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他生活的地方。可孩子们却把他当做了外乡人。原来他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
忽然想起来郑愁予的那首《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丸——-
文:祁门小谢
其他网友回答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因年事已高,身体抱病,辞官回乡时的兴之所作。阔别故乡五十余年,多少故事在心中,游子们都会深有感触。
贺知章生逢盛世,为人旷达不羁,好饮酒,对李白有知遇之恩。
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也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记录的状元,三十六岁进入朝堂,仕途顺利,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世称“贺秘监”。
贺知章交友广泛,上到皇族,下到平民百姓,还有道士。他们在大唐盛世饮酒作诗,尤其是贺知章,醉酒后狂写草书不歇。
贺知章去世后,杜甫作《饮中八仙歌》,把贺知章列为“八仙”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头号“酒仙”。贺知章善草隶,画圣吴道子曾向他学过书法,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比李白大42岁。唐天宝元年(742),一介布衣的李白来到京城长安,碰到了朝廷重臣贺知章。
贺知章见到李白并读了他的诗文后说:“子谪仙人也!”贺知章向玄宗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欣赏李白的天才,于是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尽管李白的第一次入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对于贺知章,李白唯有感恩和敬佩。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是人生大赢家,殊荣备至 ,全身而退作《回乡偶书》。他的诗风格清新,紧贴社会生活,语言朴实,感情自然,易引起共鸣。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少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距今已经五十多年了,直到老了才回来,中间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人事的沧桑变化,虽然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早已斑白稀疏。
久别家乡老了才回来,昔日相识的人不见,儿童们看见我都不认识,他们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
诗的前两句是常用语,在两相对比中,苍茫之感油然而生;后两句的相问情节,将年迈重返家乡时的若喜若悲之情,表现得自然贴切,朴实无华,回味无穷,最能打动我们的心。
唐天宝三年(744)正月,贺知章因病上表玄宗皇帝,告老还乡,请度为道士。皇帝诏准,唐玄宗亲自作诗相赠,并下诏让百官为他饯行。由此可见,贺知章是盛唐时期的大赢家,可谓殊荣备至。
这首诗源于生活,诗人兴之偶至,一气呵成,情景宛然,生活情趣真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犹如移动的故事画面,娓娓道来,在脑海中久挥不去。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是情,不是故事
再读另一首《清明》来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不是一样的感觉?
再看我们熟悉的另一首《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读完这首又是什么感觉?
诗,有的记事。如李白的《赠汪伦》;
有的抒情,比如:(啊,大海啊,全是水)如李白的《将进酒》;
有的言志,比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的是小说,比如李白的《侠客行》;
有的是故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首诗和李白的《赠汪伦》是一样的,记的是一件事。
贺知章记录的是他回老家,年纪太大,看似没有什么改变,却一切都变了。截取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片段,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场景。
这里面有两个点:一是事情有了,二是场景很生动。
但这首诗最最关键的是抒情,抒发的是稍显悲凉,些许无奈,尴尬自嘲的心情。
相较《赠汪伦》,算作抒情诗,更为贴切一些。
所以,是情,不是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贺知章的这首诗应该算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在那个时代,写诗和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的诗人,讲究炼字,提笔你会发现很多。常见的大诗人都将炼字做到了精髓,一个字就可以表达整个故事的脉络,所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实就是讲述了一个自己回家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生动形象地表述了此时他的心情以及他周遭所见到的所有事物。所以综合评定来看,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首诗,这首诗让你联想到很多。现实存在的人物,情节,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因为它作为一个故事已经完全的展现在了你的面前,所以根据综合评定来看,两者皆可认为是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贺知章《回乡偶书》之类的诗算故事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