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谁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别名李三郎、阿瞒,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母窦德妃。李隆基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庙号为“玄宗”。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李旦(公元662~716年),睿宗,又名旭轮。则天顺圣皇后幼子。初封殷王,寻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则天皇后废中宗为庐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为帝,改年号为“文明”。睿宗立,则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则天皇后处理。
睿宗复位后,按例当立长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讨韦氏之功,因而犹豫不决。李成器辞道:“国家安则先嫡,危则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睿宗也是一个无能的帝王,立李隆基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引起了太子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太平公主极力想除掉太子,独揽朝政。公元712年7月,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公元716年6月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百福殿。
古代朝廷养一个妃子需要多少代价?根据《旧唐书》里记载,“宫中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这不由让人想起唐朝诗人李白那首《清平词》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来。为杨贵妃缝制衣裳就需要有七百人的一个大工厂。当然,为杨贵妃雕刻熔造做首饰的“又数百人”。
养一个妃子只穿戴这一项就须要这么多的人工。至于她的饮食起居,要用多少人工那就凭人们的想像了。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了一首《长恨歌》,与其说写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生死爱情,还不如说写的是大唐王朝需要为杨贵妃付出的“三陪”代价: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平日里,除了杨贵妃在宫中的开支用度外,还有许多外地官员,寻求良工,制作首饰器物和奇装异服进献贵妃,以此升官,一个个“擢居显位”,一时“天下风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要吃荔枝,李隆基就命人从广东一带飞马送往长安,为此跑死了许多人和马,吃个荔枝的成本这么大!杨贵妃有三个姐姐,李皇帝呼为姨,并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杨贵妃死去多年的父亲被追封为太尉、齐国公,母亲被追封为凉国夫人。李隆基还为杨贵妃立家庙,亲自握笔撰碑,还为她的叔叔、两个哥哥封官许愿。李隆基每年给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每人钱千贯,这仅仅是脂粉钱。杨贵妃姊妹兄弟五家,享尽一切优待和特权。每造一屋,花费以千万计,见有超过他的,拆了再造,“土木之工,不舍昼夜”唐玄宗还把四方进献贡物杨国忠姊妹五家,公款度假,当然都要李隆基付费买单。据史书上记载,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川谷灿若锦乡,珠光玉翠,灿烂芳馥于路……凡是有幸到过骊山的人,都必然要游览华清池这个当年杨贵妃洗澡的地方。当年的华清池,现在一汪死水。池边有一块石头说是当年杨贵妃踏着洗澡的。想想当年“温泉水滑洗凝脂”,何等娇贵!这让人们想起了洪升的《长生殿》,书中写到白日李隆基与杨贵妃在华清池鸳鸯戏水,夜晚在长生殿尽情地搂着杨贵妃睡觉,以至“从此君王不早朝”,结果朝政混乱,国事尽废。
名人介绍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永昌年间(689年)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翻译及赏析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
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注释
⑴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
⑵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
⑶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欤?
⑷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⑸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⑹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pǐ):不通畅,不幸。身否:身不逢时之意。
⑺伤麟句: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⑻今看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⑼末二句大意为:孔子说他曾经夜梦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他的梦于今天实现了。
【作品鉴赏】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对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立意集于以叹代赞,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之情,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此诗用典极多。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即出自《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
此句本是孔子的愤懑之言,孔子自称忙忙碌碌,并非逞口舌之长,只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虽终其一生于诸侯之间,劳碌不停,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屡遭误解,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可敬的。因此这一句诗便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
颔联承接上句,依旧是引用典故,赞叹了孔子的旧居,孔安国《尚书序》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写帝王诸侯想要扩建宫殿,也不敢妄动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绩即便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旨在高度评价孔子的尊崇地位。这里诗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故居因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况孔子本人。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重之情。同时,在这里,诗人委婉地把帝王举止和孔子功绩结合起来,暗示读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载万民兴衰于双肩。颈联是孔子的自伤之词,也是借用典故,借孔子自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真实再现了孔子当年孤寂,凄凉的心境。《论语·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传说凤凰现身,河洛图出,是象征圣王出世的瑞兆,然而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诸侯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土、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圣王,因此孔子自叹儒学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这些致力于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绞杀。嗟身否感怀身世,伤麟怨则叹息王道难行。这些都足以唤起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同情和深切的感慨。
也表明作者决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灵。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直都有拜祭孔子灵位的梦想,终得实现。两楹奠出自《礼记·檀弓上》,本表示出祭奠礼仪的隆重与庄严,用于此,更意为后世对孔子的万分敬重,末句与梦时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的梦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学能够得到弘扬,王道能够被人主推行,而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一生的弥补吧。诗人举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作者满怀慰藉之情,祭拜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叹惜、感伤,还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明之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叹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结果却无处安身,甚至被困陈蔡,险些丧命。但孔子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纵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必将如麒麟般惨遭捕杀,也要坚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能够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切同情,又赞美和褒扬了孔子。结合史料可知,唐玄宗对儒学确实非常推崇,因而他对这位儒学创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挚的。正是因为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孔子的深致悼念中,才使得这首诗读来深切质朴,令人信服。
就艺术形式来看,这首诗句句用典颇有堆砌典故之嫌,且诗语质朴无华,在遣词造句上也并无推陈出新之处,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诗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胸襟在历代帝王之作中并不多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悼念孔子所选择的视角十分准确也是一大成功之处。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名家点评】沈德潜评此诗说:孔子之道,从何处赞叹?故只就不遇立言,此即运意高处。纪昀评此诗说:只以唱叹取神最妙。五六句叹嗟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