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今天你读书了吗(世界读书日说点什么)-亚博安卓下载

网友提问: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可以分享一下你与读书有关的事吗?

优质回答: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好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与读书的事。读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读书开阔眼界,读书增长智慧,读书可以结交良师益友,读书更可以改变命运!

我出生在东北偏僻的林场,在我快要上小学的时候,林场分了一批文革时期家庭成分不好或家庭有历史问题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做了中小学老师,其他的在林场做体力活。我们的林场是集中办学点,中小学共有三千多名学生。这批大学生直到文革结束有的回到了北上广,有的扎根在这片黑土地上。当时无论他们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读书,一本本发黄的纸书在他们之间相互传看,也肯借给我们看。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居里夫人》,有《堂吉诃德》,有《史记》,有《鲁滨逊漂流记》,有《海底两万里》,有《红与黑》,有《知识大百科》,有《小发明》……。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林场是没有书店的,读了他们带来的书,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智慧。结识他们,借他们的书看,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丰富了我们贫瘠的世界!直到现在我们在心底里依然感激那些当年的大学生!

读书形成习惯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写完作业的闲暇时间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书里的人同呼吸共命运或者探索未知知识时,那种境界妙不可言!课内的知识和课外阅读相辅相成,使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那个年代以高考成绩走出了大山。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的习惯陪伴我,也影响着我的家人。我爱人、孩子都喜欢读书,每到周日我们都要逛书店,买各自喜欢的书籍。孩子在小学毕业前除了小学生必读书目之外,还读了金庸的《天龙八部》和几十本国外名著,还有一些奥数书籍,直到现在他做飞机或高铁依然要读书。他从我们十八线小城走到一线城市立足,而且还在进取向上,实际上是读书改变了命运!

读书不但丰富知识改变命运,共同的爱好还让我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我们在一起探索未知世界,一起切磋业务,一起倾吐心声,一起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要对我的良师益友说声谢谢!

世界读书日,让书继续陪伴我们,陪伴更多的人。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

其他网友回答

四月二十三号是读书日,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读书没有得到最直接的财富效应,认为书无所谓读,读了也不会让你立刻致富,不读你也照样能富起来。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书的魅力所在。

一,用财务来衡量书的价值的时候,书可能就是一堆废纸。书的香味不在于沾满了铜锈的味道。

竹子的性格和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使人瘦,无书使人俗。我是不能一刻不读书的。

从小就爱读书,爱人也爱读书。我的父母也爱读书。闲下心来,我们手拿一本书,躺在床上和名家交流,真是最好的享受。读书是最公平的交流,最民主的交流。

二,我们没有因为爱读书,在经济上得到多少增长。但是孩子也爱读书,在学习上却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们交流的都是书中的内容,读名著让我们和名家在思想上产生共振或者让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人的一生难道能用钱衡量吗?如果能用钱来作为唯一衡量人生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真的很狭隘。试想,一个思想很穷的一个人,即使他成了大款,其实精神上还是非常贫穷苍白的呀!

生活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富裕了,买了很多书,甚至弄的富丽堂皇的书房,但是言谈举止是那么的贫穷苍白。

三,读的书越多,和国家的未来结合的越紧密,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就越正确。

读书必须选择与国家方向非常适应的书来读,这样才有光明前途。书是指引人类前进的火把,书是走向未来光明前途的指路明灯,等我们前途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不妨去看看前辈们的总结,我们心里会亮堂起来,思想会开阔起来,未来的路会慢慢清晰起来,我们会进入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地步。

认真读书吧,读书会让我们思想深邃选择正确,未来一片光明的。

其他网友回答

正好手边捧着林语堂的散文集《生活的艺术》,并不是我多爱看书,尤其是散文。而是,我算一个手机重症患者,又不想放纵自己成为无药可救的重症患者。

什么是手机重症患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手机的后台有一个功能,可以显示手机的亮屏时间:

没错,在过去24小时,显示屏幕打开8小时,也就是说,除了8小时工作时间,8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其余都与手机相伴,包括吃饭、上厕所…

再回到手中捧着的这本书,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封面写着:“把平凡生活过出花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行!”我想生活在浮躁的都市里的每个人包括我,都迫切地需要这种能力。

分享新书到手随机翻阅的第一篇,并且读了两遍:

“人类是唯一工作的动物”。以下引自原文:

世间万物尽在过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警犬很少去执行职务;看门的狗总是玩耍的时候多,并且在阳光温暖的时候,总要舒舒服服地在地上睡一下;那贵族化的猫更用不着为生活而工作,它有一个天赋的敏捷身体,可以随时跳过邻居的篱笆,它甚至不以为自己是一个俘囚-想到什么地方去就去。这样看来,世间只有人类辛苦地工作着,驯服地关在笼子里,为了食物…人们在乡村中劳苦工作。希望能够到都市去,在都市里赚足了钱,可以再回到乡村中去隐居。

读完第一遍,脑海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多么不可思议的问题,不工作,拿什么生活?”仿佛这就不该是个被拿来讨论的话题,就像活着就得吃饭呼吸一样理所应当。不工作=没出息,要么自己工作,要么他人为你在工作。

读完第二遍,脑海里的问题像被过滤网过滤了。我…我们,是不是太把“工作”当回事了,因为太当回事,所以996,所以精神紧绷,所以容易浮躁,所以急于通过手机在纷纷扰扰的网络世界寻求精神食粮,结果可想而知,被成筐成筐的“垃圾食品”灌到消化不良…

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生活越来越美好,也使得生活越来越复杂,要为今晚的食物是否可口是否脂肪太高烦恼;要为这座高楼耸立的都市里是否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烦恼;要为孩子是否能上到一个好的学校烦恼……

假如这世间再出现一个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又是否愿意做那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其他网友回答

世界读书日谈读书,也算是应景了吧。不过,对于我来说,读书不仅是为了应景,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学时喜欢看闲书。那时,课本之外的书都被老师和家长称为闲书。不过,因为我学习还不错,老师和家长对我看闲书这件事并没有过多干预。于是,我在学习之余,读了很多文学书籍。

工作后,我喜欢的文学书籍看得少了,有一段时间,除了专业书籍,其他的书基本不看。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生活好像缺少了什么,淡淡的,失去味道。我想起我的文学书籍,想起诗和远方。

就这样,读书重新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此时的读书不为功利,只为喜欢,为自己心底的诗和远方。

那一天,读张九龄的《怀远望月》,读到“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两句,我哑然失笑。我想不出,当一个盈盈美女的纤纤细手,把一束鲜花送到英气勃发的诗人面前时,他会不会害羞。如果会,他害羞的样子一定很美,英气中透着诗意。不然,他怎么会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绝美佳句?

书带给我们的不止是诗和远方,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最近在读的宋史故事中,有一个徐铉的南方人,随着南唐的灭亡来到开封。当时的开封流行穿毛衫,徐铉看到后大加讽刺,说这是未开化的表现。

有一天,徐铉看到自己的女婿也穿了他最讨厌的毛衫。他教训女婿,你也是从文明地区来的,怎么反倒跟不开化的人学起来?女婿有些委屈地说,开封的早晨太冷,穿上它暖和。

女婿一句话道出毛衫的实用性,但徐铉坚持不接受。后来,徐铉被贬到更冷的邠州去做官,他还是不接受毛衫,最终受寒,得了疟疾。临死前,徐铉写下几个字:道者,天地之母。也许是认识到,自己拒绝毛衫就等于拒绝生命。

我的故事说明两点:一,看闲书和学习没有冲突。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课外阅读,多读书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知识视野都有很大的好处。二,读书其实很有趣。文学带给你诗和远方,历史带我们认识古人,借鉴古人。读书,是站在文字的肩膀上看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读书,我在学校时就非常喜欢。不过,那时喜欢的是课外书,被父母师长称为闲书的那一种类。那时,在课后明目张胆的读,在上课时藏在课本后面读,读来读去,将自己读到了“家里蹲”大学里。

停学后,更是读的厉害。在吃饭时读,在田间地头读。读的多了,便开始模仿着写。写了段时间后,开始试着投稿。那时根本没有想到,有的竟然会变成铅字,堂而皇之的印在了本地的报纸上。

这一发表,更是读得不亦乐乎,写的满怀希望。七年后,开始不断的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有的小小说还被选为高考模拟试题,比如《马婆的悲伤》等。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推崇上学时就可以没命的读课外书。如果那时我能认真地学好课本里的内容,考上正规的文学院校,现在的写作水平估计要高出很多。

所以呢,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什么时候读什么书,还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已经注定在学业上没有所成的话,那么持续地读书,说不定也可以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