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 “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亚博安卓下载

网友提问:

“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

优质回答:

于谦平生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但是最近新闻上面没有听说于谦“仙逝”啊,怎么搞的人还在,坟就已经修好了?慢着,等一下,肯定有一点问题。然后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一个于谦,可不是讲相声的于谦。正如之前的文章当中,不是也有一个周立波,死后把遗产全部捐掉嘛。

于谦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24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可谓是顺风顺水。当然古代更讲究裙带关系,于谦的前半生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主要还是有人赏识他。

当时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于谦担任御史。后来朱高煦投降,于谦当着众人的面把他骂得抬不起头,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说罪该万死。明宣宗甚是欣慰,给他提了官。

在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于谦出任晋豫巡抚。结束任期准备走的时候,几千人请求留下。在他治理的时间内,晋豫百姓安康,土匪连山都不敢下。可惜于谦回到朝中后,开始出现转变。

明英宗初年的时候,朝廷当中还有三杨三人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再加上于谦也是如此,所以说但凡于谦提出来的建议,基本上可以立刻得到实施。但是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主事。

一时间大量的人前来巴结,唯独于谦每次上奏的时候,都不给他送任何礼物。结果被他记恨在心,挑唆别人弹劾于谦,结果于谦被打入大牢。还是几千名百姓上书,才把于谦给放了出来。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军大举来犯。太监王振极力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中了敌人的陷阱,明英宗在土木堡地区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之后,一时间朝堂大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星象有变,应该南迁到南京。结果此人被于谦大骂一顿,拿南宋的事情来举例子,认为迁都会动人心,力主留下来抗敌。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此时摄政王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把他提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同时为了惩治王振,很多人提出来应该把他诛杀。

但是由于王振在朝廷党羽众多,虽然建议提了出来,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明代宗准备择日再议,但是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出手,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党羽马顺。

因为在所有的反对声中,他的话语最响。当时明代宗(此时还不是),吓得立刻要退走。还是于谦使劲架着他,才让他看着马顺被打死都没走成。

如果当时所有的人都软弱,也就没有明朝后来200年的基业了。考虑到太子还小,于谦等人就奏请皇太后,希望能够把郕王立为皇帝。虽然他推脱再三,但是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明代宗登基。虽然后方有了主心骨,但是瓦剌大军挟持明英宗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也是由于瓦剌军多次用政治要挟,告诉他们如果不投降,就杀掉明英宗。但是另立新君又没有人敢提出来建议,担心明英宗秋后算账。

然而于谦不怕死,他提出了江山为重君为轻的话语,也就有了明代宗。不过由于明朝的精锐,基本上都沦陷在了土木堡。北京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加起来10万人不到,如何抵挡即将到来的大军?

虽然于谦是一个文人出身,但是此次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他的胆识。打仗主要有三点需要解决,第一是武器装备,第二个是人员,第三个是粮食。

他一边命令各地紧急加制武器装备,一边动员全国参军,另外还让前来北京的士兵自带干粮,有运输干粮前往北京的商户,一切费用也是由朝廷承担。

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些大难题,明朝也终于有了一战之力。在后来将近4个月的保卫战当中,于谦始终都是战斗在第一线。并且下了死命令:这场战役要么赢要么死,谁都不准开城门。

经过几个月的战役,再加上军民齐心,终于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虽然后来明英宗回国,但是被明代宗软禁起来。由于此时于谦立功最大,明代宗也是对他呵护有加,升官加薪是最基本的。而于谦本人也没有得意忘形,仍然恪守之前的兢兢业业。但是没想到几年之后明代宗去世,明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重新夺权。很多人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明英宗对于谦来了一个秋后算账。

据说于谦不仅遭受了凌迟知死,死后甚至还被砍去了四肢。由于于谦本人便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百姓自发的把他的灵柩运回到了杭州埋葬,因此杭州就有了一个于谦墓。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于谦基本上犯的是和岳飞相似的错误,结果下场是一个都比一个惨。但是面对国家危亡之时,两人是抛弃个人的性命,大胆的做出如此决定,实在是令人钦佩。

杭州西湖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如今埋有于谦、岳飞、张苍水(三人称西湖三杰)、武松、秋瑾等人的墓穴。不过很多人对于谦并不了解,也是由于相关宣传不多的缘故。所以说相对于岳飞墓,此地比较凄凉。

其他网友回答

大明忠臣于谦墓在杭州西湖,这个事情并不奇怪,因为于谦的故乡在浙江杭州。古人向来有叶落归根,归葬故里的传统,因此,于谦死后才被人安葬在了杭州西湖旁。不过,于谦能够归葬故里,的确经历了不少波折。

于谦出生于洪武末年的1398年,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考中进士入仕为官。明宣德初年,于谦获得明宣宗朱瞻基重用,升任监察御史。曾追随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为他严词斥责朱高煦的罪状,吓得朱高煦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直称罪该万死,获得了宣宗的赏识。

于谦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人,做事认真严谨,不畏直言进谏,治理地方功绩卓著。他在地方任巡按、巡抚时,曾为数百名囚犯昭雪冤狱;弹劾不法的贪官污吏。同时,他还建言朝廷用地方府库所存余粮,主动调查并救济那些受水旱灾害的百姓,给与必要的救助,维护了地方稳定。于谦在巡抚河南时,发现黄河不时有决口出现,他就建立了亭长制,每一个亭长负责一定里程的黄河堤岸,负责加厚修筑堤坝。

踏实做好每件事情的于谦,受到宣宗,以及英宗朱祁镇的信任。宣宗和英宗对于于谦所提建议,所请事项,没有不准的。

于谦廉洁耿直,每次入京也不向京城权贵送礼,不免得罪一些人。但因为于谦能做事,再加上皇帝的信任,也没人过于难为于谦。可是,在主政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等明代贤相去世后,大太监王振开始把持朝政。

于谦因为和得罪过王振的一名御史同名,为王振所害,被判处死刑,差点丢了性命。后来,王振发现自己针对错人了,就主动放了于谦,将于谦贬官了事。

于谦算是躲过一劫,而英宗却在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大太监王振被杀,一百余名官员战死,明军近二十万主力大军,全军覆没。

英宗出征前,于谦被调入京师任兵部左侍郎,留守京城,负责处理兵部事宜。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南下,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避敌。而于谦则主张誓死防卫京师,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的支持。

国不可一日无主,在于谦等大臣的一致请求下,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即明代宗,奉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代宗发布檄文,调集周边府县的兵马,前来北京勤王,敕令于谦为提督,统领各路兵马。

于谦之所以留名青史,为世人所知,正是因为他在1449年所指挥的“北京保卫战”。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英宗一路破关,直逼京师。于谦调集了22万明军,分布在京称九门之外,关闭城门,摆开阵势直面瓦剌大军。

于谦亲自在城外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此令一下,明军将士皆知退后必死,个个争先,奋勇杀敌。瓦剌军队数量毕竟有限,采取了单门进攻的策略,而明军则相互支援,并借用火枪、大炮,奋勇杀敌,在京城外数败瓦剌的先锋军队。瓦拉军被迫撤退,而明军则主动追击,最后两军在京城外的土城对峙五日后,瓦剌撤军。于谦则调遣部队,一路追击,一直追到居庸关外才收兵还师。

由此可见,只要激励起将士的士气,指挥得当,奋勇杀敌,即使并非精锐之师,照样可以挫败强敌。即使是精锐之师,指挥不当,照样会全军覆没。王振指挥的土木堡之战和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就是两个很深刻的战例。

于谦因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获得代宗嘉奖,加封少保衔,总督军务。此后,在于谦的指挥下,数次击退瓦剌对边境的袭扰。原本,瓦剌首领也先准备拿英宗跟明朝换些好处,结果,明军根本不予理会,英宗反而成了也先的一个累赘。也先想归还英宗,代宗自然不愿英宗返回,最后还是在于谦的劝说下,代宗才派了使者,迎回了英宗。

宋朝时,宋高宗赵构,不愿迎回徽钦二帝的原因终于在现实中发生了。英宗返回京师后,被代宗软禁在废弃的南宫之中,吃尽了苦头。最艰难的时刻,经常吃不饱饭,连颗乘凉的大树都被砍掉了,只能由英宗原配钱皇后做些针线活(这也是英宗后来废除明朝后妃殉葬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托人变卖,聊以糊口。这英宗的太上皇当的的确有点惨。

英宗是一个情商、智商颇高之人,他隐忍了下来,终于等到了七年之后的“夺门之变”。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趁代宗病重,联合发兵,拥立英宗复位。

石亨在北京保卫战后,因为功劳不及于谦,却被封侯爵,心中羞愧,就主动推荐、提拔于谦之子于冕。可是于谦却公开斥责石亨循私情,不去推荐、提拔那些隐士,及军中有功的低级将领,却来推荐自己的儿子。这于谦的确是耿直到了无可救药了,话说巴掌不打笑脸人么,毕竟对方并无恶意,虽然不至于徇私舞弊,投桃报李,却也没必要公开指责。于谦的公开指责,就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之嫌了,自此,石亨与于谦结怨。

在夺门之变后,石亨就联合曹吉祥,诬陷于谦言行多有不轨,甚至要另立太子之类,判于谦死刑。但是,英宗又不傻,念及于谦功劳,不愿处决于谦。参加夺门之变的徐有贞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那意思就是,于谦拥立了代宗,如果要复位,则要证明代宗得位不正,那么于谦就是首犯。徐有贞的一句话,彻底断送了于谦,英宗下旨以谋逆罪斩杀于谦,判其子于冕充军。

于谦死后,锦衣卫去抄没家产,发现于谦家无余财,仅有供奉于正室的、代宗所赏赐的蟒袍、宝剑等物。不过公道自在人心,虽然有时候能够站出来的并不是大多数。于谦去世后,大太监曹吉祥手下一名叫做朵儿的指挥使,每天到于谦行刑之地,撒酒祭奠,悲痛哭泣。曹吉祥得知后,愤怒鞭打他,朵儿依然如故,天天前往祭奠。

于谦能够归葬故里,则受恩于另外一位坚守正义,敢作敢为的明朝大臣都督同知陈逵。陈逵在于谦遇难后,被于谦忠义所感,收敛了于谦的尸体予以安葬,并在第二年,将于谦归葬杭州。这就是于谦墓在杭州的原因。

英宗的母亲孙皇太后了解代宗登基,北京保卫战的整个过程,非常看重于谦,听闻于谦被处死,连续数日唉声叹气。英宗除了有时候头脑发热,好大喜功之外,并非一个昏庸之人,英宗很快就想明白自己做了错事,也是异常的懊悔。其后,哪怕是有大臣用于谦之事讥讽他,英宗也都默认不语。英宗之后借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内斗,除掉了三人,于谦之仇始报。而为于谦昭雪平反的事情,英宗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宪宗朱见深。

英宗崩逝,宪宗继位,很快赦免了于谦之子于冕。于冕上书为父鸣冤,宪宗亲自审理,下诏给于谦平反。宪宗诏书中言:“先帝在时已知其冤,而朕心中着实哀悯他的忠诚。”

宪宗之子,孝宗朱佑樘登基的第二年,又追赠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号“肃愍”,改葬于谦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即现在于谦墓所在的位置。同时,孝宗钦赐“在墓建祠”,名曰“旌功”,杭州自此有了于谦祠。

这就是于谦虽然死于北京,而于谦墓和祠堂却在杭州的整个过程。

明朝的皇帝也并没有忘了于谦。到了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改于谦谥号为“忠肃”,再次表彰于谦的忠心报国之举。于谦成为了抗击异族入侵的大英雄,他的事迹,从此之后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其他网友回答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以“谋逆罪”逮捕于谦并将其杀害。于谦死后,都督同知陈逵为其收尸并安葬。天顺三年(1459年),于谦灵柩由他的女婿朱骥迁葬于杭州三台山麓的祖坟中,初建时有7座坟墓,于谦墓居中,墓道两侧建有石翁仲、石兽,墓道上建有牌坊。成化初年,于谦之子于冕为其父上疏伸冤,得到诏复官职。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下令在于谦墓旁修建旌功祠,是为于谦祠。

这个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于谦可不是德云社的于谦,那个于谦,除了喜欢抽烟、喝酒、烫头,还会捧个哏,逗逗乐,唱个摇滚,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于谦,是古代版于谦,这个于谦,喜欢做个诗,写个词,而且还是个英雄。

于谦死时年仅59岁,不是病死的,也不是战死的,而是被人冤枉死的。他的死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争议非常之大,百姓为他哭泣,大臣为他叹息,甚至皇太后也为他茶饭不思。

他死后葬在了杭州西湖北畔,为何埋葬于此呢?

因为他出生在杭州,青山塑造了他清奇孤傲的品格,绿水赋予他清灵洒脱的诗人气质。他生于杭州,死后魂归故里,安眠在了杭州湖畔,日夜与清风明月为伴,与青山绿水为邻,也算找到了人生好归处。

而在三公里的西湖北畔,有位大英雄也同样埋葬于此,与于谦墓遥相呼应,互诉衷肠,这个人便是精忠报国岳飞。

这两个大英雄,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一个是宋朝,一个是明朝,相差三百余年,但两人命运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像是人生的复制粘贴,或者说穿越轮回。

两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志向远大。

岳飞的志向是精忠报国,他的后背刺有精忠报国金光闪闪四个大字,这么高调这么另类的爱国表达方式,令人自叹弗如。

于谦的志向也是报效国家,他偶像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房里面,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文采飞扬。

岳飞不仅能驰骋沙场,而且还是个词作大家,他留下来的佳作很多,读起来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比较有名的有《满江红》、《小重山》等等。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气势直冲云霄。

于谦是明朝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情真意切,立意深刻,经常托物言志,比较有名的是《石灰吟》、《北风吹》等等。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气在人间。铮铮傲骨令人钦佩。

救国安民。

靖康之耻,宋朝不仅丢掉了京城,连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也被活捉了去,宋朝既丢人,又丢城,国家差点沦丧。要不是岳飞赶跑了金兀术,怕宋朝就此熄火了!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明朝五十万主力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活捉。北京城被团团包围,士气低落,人心思变。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带领众将取得了京师保卫战巨大胜利。

功成遭戮。

岳飞趁着士气正盛,准备带兵直捣黄龙,但赵构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没法只得放弃大好机会,遗憾回归京城。没想到刚回到朝廷,就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京师保卫战之后,也先迫于压力释放了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这下子明朝有了两个皇帝,当时朱祁钰准备杀了朱祁镇,但在于谦力保下,朱祁镇留了条性命但失去了人生自由。令于谦没想到的是,七年后朱祁钰病死,朱祁镇成功复辟,刚坐上皇位就杀掉了恩人于谦。

综合来看,于谦和岳飞都是大英雄,但他们性格都有缺陷,耿直太多而圆滑不足,立功太大招人嫉恨,文人气质过重而政治经验不足,悲惨结局令人唏嘘啊!

其他网友回答

于谦是硬汉一个,虽然,他不是武将出身,但土木堡之变后,“守卫北京城”,于谦一定是第一功。

可惜,于谦死得不明不白,“于谦墓”在一年多后,才建在了浙江杭州西湖边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事还需从“北京保卫战”说起。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忽悠下,御驾亲征。但年轻的朱祁镇没有经验,军政事务交给了王振,于是,祸患就埋下了。

瓦刺军队来去如风,敲设埋伏,致明军死伤过半,伤亡人数达到了25万左右,明英宗被俘虏,太监王振被明军将领樊忠用大锤锤死。

之后,瓦刺军队一路杀过来,围攻北京城,很多人都主张迁都,只有于谦等人主张坚守,这就是有名的“北京守卫战”,结果,瓦刺败走。

国不可一日无主,而且瓦刺总是拿着朱祁镇来当谈判筹码,因此,于谦等人拥护朱祁钰上了位,瓦刺很失望,因为朱祁镇没有了任何作用。

神奇的是,朱祁镇活着回来了,但结果是被弟弟囚禁了起来。

朱祁钰后来病重,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上位。于是,开始了秋后算账。因为于谦支持朱祁钰上位,因此也成了朱祁镇算账的对象,只是于谦功劳太大,朱祁镇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最后还是文人徐有贞等人,提出了“迎立外藩,寻求篡位”的恶劣罪名。

罪名是有了,但是证据是没有的,怎么办?不要脸的徐有贞等人提出“虽无显迹,意有之。”这罪名起的,和“莫须有”有何两样?

于谦终究是死了,但是于谦不曾后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真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于谦的尸体被辗转运回了杭州

于谦是浙江杭州人,古人讲究个叶落归根,但是,于谦的尸体谁敢运回杭州?看似没有。

但于谦的忠义感染了无数人,其中有个都督同知叫陈逢,利用工作之便悄悄收敛了于谦的尸体。

因为于谦的儿子被发配了,陈逢经过各种周折,终于找到了于谦养子于康。于康悄悄把义父尸首运了回去,然后葬在了杭州西湖南岸。

明宪宗朱见深,是个聪明有为的皇帝,他上任后,于谦被复官赐祭,公元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万历皇帝时,改谥“忠肃”。后面,于谦的作品《于忠肃集》传世。《明史》上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后人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一起称为“西湖三杰”,名副其实。

当年明月曾经将明朝英雄人物排了个榜单,于谦高居第二。

最后,还是看看那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