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代帝王(北宋历代帝王列表)
北宋历代帝王简介-《960年-1127年》
《一》.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九重,玄郎,赵弘殷次子,涿郡人(今河北),在位16年(960-976),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迫后周恭帝禅位,建都开封,改元建隆,国号宋,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基本完成全国大部分统一。重文轻武,勤政爱民,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五代以来的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享年50岁,庙号太祖。
《二》赵炅,原名匡义、光义,字廷宜,太祖弟,在位21年(976-997),从小聪颖而不合群。继位后继续统一事业,978年迫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次年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鼓励垦荒,发展农业,国家稳定,享年59岁,庙号太宗。
《三》赵恒,原名德昌、元休、元侃,太宗三子,在位25年(997-1022),任用李沆,寇准等为相,勤于政事,爱好文学,擅长书法。1004年,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经济繁荣,史称“咸平之治”。 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蛊惑朝野,广建宫观,劳民伤财,社会矛盾加深。享年55岁,庙号真宗。
《四》赵祯,原名受益,真宗六子,在位42年(1022-1063),13岁即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善书法,性情宽厚,不事奢华,知人善用,与民休息,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史称“庆历之治”、“嘉佑之治”、“仁宗盛治”。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失败。享年54岁,庙号仁宗。
《五》赵曙,原名宗实,太宗曾孙,仁宗养子,在位4年(1063-1067),体弱多病,曹太后听政,1064亲政,选贤举能,任用旧臣韩琦等人,1066年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缓解冗官带来财政压力。享年35岁,庙号英宗。
《六》赵顼,原名仲针,英宗长子,在位18年(1067-1085),召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1081年,出兵五路伐夏,无功而返。1082年,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战败。享年38岁,庙号神宗。
《七》赵煦,原名佣,神宗六子,在位15年(1085-1100),10岁即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1093年亲政,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减轻农民负担、国力发展,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享年25岁,庙号哲宗。
《八》赵佶,号宣和主人,神宗十一子,在位25年(1100-1126),不理朝政、奢侈无度、好逛青楼、尊信道教、大建宫观、任用奸臣、政治黑暗、农民起义。金军兵临城下,禅让给赵桓,1127年,被金人掳去。1135年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庙号徽宗。
《九》赵桓,原名亶,徽宗长子,在位2年(1126-1127),听信谗言,罢免李纲,金兵围攻汴京,无力抵抗。被金人俘虏北去。1156年死于燕京,享年57岁,庙号钦宗。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