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拍拉线
岳洁:话说,羽毛球拍穿线,横线加不加磅,加的话应该加多少磅,这么多年过去了,有定论了吗?
答:先告诉你结论:没有定论,但有定法。
没有定论:这个问题如果想找一个标准答案的话,放之四海而皆准,穿天下拍而不误的那种,就省省吧;
但有定法:具体到每位穿线师与自己配合的穿线机与穿线方法,甚至再细到分析每次穿线的球拍个例,则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与方法——游标卡尺,来获取答案。
这问题,目前看来,如果想要看谁已经给出了具体答案的话,只有李宁与胜利两家公司,前者的建议是不加磅,据说这是李宁公司穿线师考试笔试的第一条问题,可见其重要性,而胜利在其官方说明书上面注明:“横线上5根,下3根磅数和竖线磅数相同,其他横线磅数在竖线磅数上增加2磅”。
也即把话讲明白的,李宁不加磅,胜利加2磅,而其他品牌则没有公布官方建议,gosen张人似乎也建议不加磅,yonex语焉不详。
值得一说的是,李宁与胜利都是在自己品牌的机器上,穿自己品牌的球拍,使用自己品牌建议的穿线法,而得出来的属于自己品牌的答案,当这些隐含的前提条件,即圈子产生变化的时候,最好是做出适当的微调,以免刻舟求剑。
在2016年四月刊的答疑上,经穿线师杨伦的指导,有一个阶段性的答案就是,加2磅则只能堆磅数,不适合加手法,加1磅则能达到手法与穿法的平衡——人机配合,加1推理,有兴趣可以翻看一下,此处又建议了加1磅。
不加/加1/加2,三种方法,各有道理,何去何从?
四年过去了,如今再次审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继续追问:
1,加磅与否的目的是什么?——让球拍穿完线后,最终能够基本恢复原型。
2,如何判断球拍是否恢复原型?——以前的方法是,穿好线后,再与未穿线的同型号球拍做叠框对比。但此方式有局限性,如只适合抽查,不适合普查,且难量化评估形变量。
3,如果无法刚好恢复原型,则多大的形变量为安全范围?——yonex一张老说明书的建议是变长10mm以内,我觉得这个范围放到现在来说,太大了,权衡了一些导师与达人的意见后,此标准可以订为:正负1mm,而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则在这个基础上稍高一点,即不允许变短,仅允许变长1mm以内,除非客户有特殊需求。
【有人通过翻译软件说,里面的10mm是10%,那一支正常拍面的球拍拍面238mm长的话,形变量高达近24mm,变长10mm都已经是令人咋舌的情况,24mm简直是做破坏性测试】
ert300拍频测量仪,过千元,而且现在基本买不到了,贵而难买,手上没有还情有可愿,游标卡尺,初中物理必学,好一点的也不过百来元,对于量化球拍形变量来说,真的比前者还好用,更应该准备一支用来抽查,甚至普查自己的穿线效果。
经过对自己所穿球拍,约四个月,超1000支球拍的普查后,我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最大公约数的答案是什么,不加,加1,加2?
总结:正如德国人常说的:“生活是具体的”,穿线也是,加不加磅这个问题,应该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部穿线机,某一种穿线法与具体的那一支球拍/球线/磅数,还有拍主的追求上,具体到使用游标卡尺量化出形变量,再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方法上。
没有定论:横线加1/加2/不加,没有统一标准;
但有定法:使用游标卡尺追踪测试穿线前与后,拍框内侧,6点钟与12点钟的长度,根据形变量,评估加磅方法的影响,记录并列为重要参考,下次穿同支球拍,是坚持原来的加磅方案,还是重定方案,你会有的放矢,遇到同型号,同系列,同类型的球拍,你也可以心里有底。我们的目标是:形变量正负1mm内。
但此帖一角,公布我个人四个月普查千余支球拍后,确定的一个适合我自己的默认方案:横线加1磅。但这个缺省标准,不一定会适合所有人。比如我自己有两台穿线师,常用的这一台默认加1磅,而不常用的那一台,经过形变量普查分析后,我的默认方案是加2磅。
也即在基本保持穿法手法不变的情况下,一换穿线机,标准就得重新确立了,何况读者您,机器、穿法与手法等要素,很难跟我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个隐含的重要前提,就是标准化程度。
硬件的标准化,指你的穿线机器要基本合格,不能架拍不稳,也不能磅数不准,甚至你穿的球拍也不能太low,出厂标准宽松的球拍,哪怕同型号执行同一个标准,心里也没底;
软件的标准化,指你的穿线技术要基本稳定,包括架拍的方法,架拍的力度,穿线的手法等等,如果无法做到输入基本稳定的话,那么输出的穿线质量也必定会混乱,达不到可追溯可参考可重复的程度,你仍然会处于一个“竖线-横线-没了”的初级阶段,或者长年“一种穿法穿天下”的野蛮增长阶段。
再就是数据量要尽可能的大,这也是我一开始只是抽查,后来改成普查的原因,只有数据量够大,才能对冲掉一些不确定性,如操作者的个人状态问题等。
限于篇幅,无法公布我所有普查得来的形变量数据,同时如上所述,也没有必要,这个标准只适合普查者本人,但这个确定方案的过程,可以跟你分享一下。
以发稿时还属于最新型号的yonex ax100zz为例子,分析一下在我的穿法方法下,加1磅与加2磅之间的数据有什么规律。
yonex ax100zz |
|||||||
加1磅 |
|||||||
重量 |
球线 |
方法 |
磅数 |
长度 |
形变量 |
||
竖线 |
横线 |
线前 |
线后 |
||||
4u |
ab |
zz |
25 |
26 |
235.0 |
235.9 |
0.9 |
4u |
85 |
sz |
27 |
28 |
235.2 |
235.9 |
0.7 |
4u |
80p |
sz |
27 |
28 |
235.2 |
235.9 |
0.7 |
4u |
as |
sz |
24 |
25 |
235.3 |
236.0 |
0.7 |
4u |
66um |
zz |
25 |
26 |
235.6 |
236.0 |
0.4 |
4u |
66um |
zz |
25 |
26 |
235.7 |
236.1 |
0.4 |
4u |
as |
sz |
25 |
26 |
235.6 |
236.0 |
0.4 |
平均形变量 |
0.6 |
||||||
3u |
85 |
sz |
27 |
28 |
235.1 |
235.6 |
0.5 |
3u |
95 |
sz |
29 |
30 |
235.3 |
235.9 |
0.6 |
3u |
95 |
sz |
27 |
28 |
235.2 |
236.3 |
1.1 |
平均形变量 |
0.73 |
||||||
加2磅 |
|||||||
4u |
80p |
sz |
26 |
28 |
235.4 |
236.1 |
0.7 |
4u |
66um |
zz |
25 |
27 |
235.7 |
236.1 |
0.4 |
4u |
66f |
sz |
26 |
28 |
235.1 |
236.0 |
0.9 |
4u |
66f |
sz |
26 |
28 |
235.4 |
236.3 |
0.9 |
平均形变量 |
0.73 |
||||||
3u |
66um |
zz |
26 |
28 |
235.1 |
236.1 |
1.0 |
平均形变量 |
1.0 |
数据直视是:“3u的平均形变量比4u要大”,进而推出一个“惊天结论”:“3u的拍框比4u要软”。其实这少考虑了磅数的影响,现实的情况应该是:“高磅的形变量比低磅要大”,买3u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就是为了能上高几磅,而在同等磅数的情况下,3u的形变量还是跟4u差不多,有偏小的数据趋势。因数据量仍然不够大,所以以上结论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更多的数据补充,才能最终确定。
不管是加1还是加2,也都出现了各一例形变量等于或超过1mm,这可能说明,100zz的拍框并不硬。于是我的默认方案偏向只加1磅,图中加2磅的案例都是执行顾客的要求,在心里有底的情况下,加2磅其实要控制好形变,也并不难,如果一直盲穿哑拉,则没有办法总结到这些经验,所以我希望我能帮到你,用最简单的工具与方法,提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