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冲在城墙的那个拐弯▲
作者:龙飘飘
我虽然一直生活在西安城,有时也喜欢捉个笔写东写西,然而有关西安城的大题目却是从来不敢轻易触碰的。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充其量也就几块砖的分量罢了。若是当真肤浅着却不自知,且还要到人前自鸣得意地去卖派,那实在就是“丢人不知道高低”了。设若都已被这样定了位却还要去强出头,那“你喔脸皮比城墙西南角的那个拐弯还厚”就妥妥的了。这后一个称号可是个精品,是地道的西安人对厚颜无耻者的极品批注! 说到这里,不由伸手捏了一下自己的嘴脸:还好,咱的脸皮还真没敢长成那么厚,否则就很难像现在这样释然和坦然了。只是由于土生土长的缘故,有关西安,心里到底还是想说点什么。可是该从哪里下嘴呢?思之再四,最后就瞄准了城墙西南角的那个拐弯。自己暗忖:要是只偷偷地拿那个拐弯作个文章,即使作砸了也伤不了什么大雅,无非还落下个脸皮厚而已。相较于那才不大口气却不小,且硬还要自鸣得意、装腔作势,既误人、又污人视听者,到底还是要高尚出不少的。 既是有心要拿那个拐弯作文章,而这拐弯又是西安城墙的一角,那不妨就从西安的城墙开始掰扯罢。 原来,这西安城本是一座规规整整的四方城,而这四四方方的城池也自是有四个角,然则东南、东北、西北三个角都是一般模样的直棱直角,唯独这个西南角的形状独树一帜,是由直角体与圆柱体相融相贯起来的,着实是一副方正其内圆转其外的尊者风范。那突兀在外的圆柱体不但巧妙地把南城墙与西城墙转接融通起来,而且这几何型状的有机结合既让这城角展现出奇特的多样性,也使得本就厚重的城墙在这里越发地厚重了。 需要申明一点,即后来的这个西安城是一脉承继了早先的那个长安城的。只是先前汉唐时期的那个长安城无论从其规模、地位、形象以及影响力上,都是后继的这个西安城所无法企及的。这是事实,也是史实,白纸黑字,钢帮硬正。
再说这个拐弯的形成。一说是明朝在重建这个缩微版的长安城时,见这里正好有唐长安城内皇城的墙基,当时为了省时、省力,就因势利导地利用了其原先的基础和形状。另一说则认为这形状是为了城池的稳固。这圆转而无死角的形状,在冷兵器时代是更利于防守的。那么人不禁要问:既是如此,那另外的三个角又为什么却是直角呢?显然,上面所言第一种说法似乎就更贴切、更合理。我也是认同这一说的。
我以为这后来的明城墙也仅是对先前的唐城墙的注解罢了。毕竟这个明洪武年间修筑出来的西安城,其规模也仅是人家原先那唐长安城的十分之一弱的内皇城的体量而已。如此而言,当今可见的这明城墙之于原先的唐城墙就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只可惜那历史上的大巫我辈无缘相见,甚是遗憾!然而此憾的酿成却也是必然,是我等华夏族裔的宿命,一切皆缘于我们血脉中的深层基因。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就都群情激昂地“逐鹿”去了。一部中国史,熙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为他人作嫁衣裳。战场逐鹿,朝代更迭,总是反复地演绎着相似的剧情:“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但能留存下来的大多却是些相关的字句和故事,诸如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等那些个大巫都自当难逃劫数,其踪迹只能辛苦考古学家们拿铲子在黄土层下去发掘。 史载千年之前的长安城的气魄相当宏大,似乎连当今的大西安也只能望其项背。现时虽说还能找到一些汉唐长安城的元素,但终归难睹其尊容全貌。不过,当今这西安城虽说远不及汉唐的大长安风光,可因为完整保留且拥有了这圈明城墙,从而就修出正果成仙了。因为如此的城与墙普天之下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相比于那些个自以为“神”的城邑们,这仙体的西安城却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不管别人再怎么踩、怎么黑,它都会用仙家的睿智与宽厚一笑了之。反观那些只在传说中风光过的神城故邑,极力要博取别人的敬仰,然却拿不出实在的东西。只好用阿q的模式讲故事,以期用精神胜利法博得尊重,最终却落了个被人蔑视和嘲笑的结果。空口白牙演绎出来的东西,好点的是故事、差点的就是笑话了。 似乎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个西安城的墙看得见、摸得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东西,故而不知不觉也就成了仙,为众人所敬仰。说来也巧,汉语拼音组合出来的“西安”的地名词,也正好是“xian”——仙! 俯视这个城墙拐弯的形状,俨然更像个用以祭天、祭神的神坛。而我却揣摸这应该还有祭拜文明与先祖的意味的。因为在这个西南方位不远处,便是那宣扬着大汉雄风的昆明池,还有那横跨沣水开启了中华礼仪和文明之风气的丰、镐二京。另外,去此朝北并不多远遥相呼应着的,则正是那秦的阿房宫。鉴于中华文明发展的精要或可大略归结成:“周礼秦制”、“汉唐雄风”云云,以故我便私忖:那给西安搜罗的“十三朝古都”的头衔,其实既无聊、又多余!西安,有了“周秦之京,汉唐之都”之冠就足够了。因为这名头既精当又威风,是堂堂正正的硬通货。而那些个零碎江山下的小朝庭,即就是被人吹捧到天上,到底也都与那几个浩浩荡荡的大黄金时代是无法媲美的。假若真要过得非靠拿那些小朝廷来充数,那西安也就不再是因袭了古长安的西安了,更谈何“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的称号和地位?果若如此,脸皮不厚的西安人不用指点,肯定早就自己拿自己的脸往那个城墙的拐弯去撞了! 说是西安城墙西南角的那个拐弯出奇地厚,而且是整个西安城墙的之最!那到底有多厚呢?其实也没多厚,平平常常的一组数字而已。只是这数字却有意思:其厚度远大于其高度!进而联想,似乎整个的西安城也这样:并不高大,也不显眼,四平八稳的,但却底蕴深厚,甚至神秘莫测。纵观西安城,似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深厚古朴。源远的周秦汉唐可谓深而古,苍茫的黄壤沃土可谓厚而朴。 这座城的墙方砖砌就,黄土夯实。墙高三丈六,顶厚四丈二,底宽五丈四。这朴朴实实的一圈墙,围就了四四方方的一座城,先是长安,后是西安,虽说这明时筑就的西安城远远不及汉唐的大长安,但这总还算是历史的真传。这座城从北向南八百丈,自东往西一千丈,把东西南北四面的城墙合在一起,其轮廓约略就是三千六百多丈了。当初建这墙用了多少砖、堆了多少土?典籍并无祥载。只是当今可见的这座城的墙,却确乎是朱明洪武年间加工、修筑起来的。至于西南角那个拐弯的厚度,从几何的角度上看,城墙内角与外角连出来的那个斜边,肯定是比城墙厚度所在的直角边的尺寸要大的。若是再给外边贯接出个稳当的圆台,那这部分城墙当然就要厚得多了。一圈城墙就数这里厚,故而也就难怪老西安人要拿这里作衡量厚颜者的标准了。这比喻既宽容又朴实,而且还精准、形象,很有趣!
说实在的,西安城的墙根本不算高大,它既比不了燕山顶上的长城,更比不得冰雪接天的喜玛拉雅山,它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城的墙而已。然而它却有自己的特色:端庄而稳重,古朴而醇厚!别人有的它不一定没有,而它有的别人却一定没有。比如这城墙,有的地方也有,但却没西安的老;也有有老城墙的,然而到底却没西安的浑全。就这,端端庄庄的西安城墙往天光下悠悠然地一站,不管他哪个再恶意地去贬踩、去菲薄,甚至还要拿脸去撞,这城墙都会泰然处之、毫不计较的。撞城墙?还拿脸?明眼人谁都知道那货色一定是得了失心疯了! 再说说这城墙的构造与尺寸。从构造上看,城墙的截面应该是呈梯形,而下底是要比上底多厚出一丈二以上的尺寸的。之所以少为人知,大抵是因为隐藏在下面且遮掩得比较深而已。深藏而不露者,那自然就是实实在在的厚了。再说西南城角那西安城墙最厚的地方的尺寸,据说那地方从内到外有八丈厚!可说的是上面亮着的尺寸还是下面隐着的尺寸?不大清楚,也不知道有没有人量过,事实上要丈量隐在下面那深接了地气的尺寸,还真是不太容易。不过,若是采用现代化航测等手段,那实在简单到就不叫事,然而那毕竟却变成另一回事了。 西安人自是爱西安,更是把那天下无双的城墙当成了自己的脸面。记得小时候上学时,本地的同学往往会理直气壮地齐手指着祖籍外地的同学的脸批道:“都是你们这些逃荒过来的搞的,人家原先好好的城墙到处都被你们挖得窟窿眼睛的!你们比老鼠还可憎,害得全西安城跟着你们丢脸!”那被批的同学做出一副可怜相,两手一摊道:“我们有啥办法?穷得没处住,就只好在城墙根子挖洞了嘛!”批归批、骂归骂,可我们到底还是坐在一个教室的同学,该吃的一块儿吃,该玩的一块儿玩,谁也没逼着他们去补城墙。他们似乎也并没把自己当外人,也跟我们一样吃biangbiang面,说陕西方言,甚至还爱上了唱秦腔。 我们的这个同学从来不会说西安城墙是假的,因为西安的城墙他不但见过、摸过,而且还住过。至于有人提出来用现代的砖整修过的问题,他会说:瞎扯淡!谁家祖先能盖出几百、几千年不烂的房子?就如这城墙,后人若不及时整修恐怕早就变成瓦砾场了。再说了,天安门城楼不也要时不时地整修么? 这也就是说继承不只是简单的接和受,还得用心去爱护。爱是敬仰,护是维护,只有不断地爱了、护了、及时缮补修整了,才会长远,才会百年、千年地传承下去。 还听老辈人讲过一个故事。说是解放初时,西安城开了不少新工厂,而许多西安人有房子有地不愿去进厂当工人,于是工厂就去别的穷困地方招了不少工人。在东大街上有这么家皮鞋厂,老板十分仗义,从不亏待工人。说是有一天老板心一动想给工人们变变花样改善一下生活,于是,他就让厨房想办法给工人们蒸了些红薯。可谁知工人们吃饭时一见红薯就炸锅了,大吵大闹,说老板不把工人当人。老板一脸的委曲问:“我好心给大家变个花样改善一下,怎么就没把大家当人了?”工人们却说:“我们离开老家过来给你当工人,就是再也不想吃红薯了,你今天却故意给我们吃那破东西,分明是不拿我们当人么!”老板一听这,冲厨房一挥手说:“这还不简单?大米白面咱不有的是嘛!把红薯锅倒掉,跟以往一样烙锅盔、下面,再另添俩菜,一定让大家吃饱咥美!”工人们山呼万岁。如此,一场风波平息了。 事实上,西安城的好多新市民就是这么来的,西安热情地容纳了他们,他们也真诚地融入了西安。只是还是有个别的人物,或是出于虚荣想掩饰当年的狼狈?或是出于无知人云亦云?反正不但一口咬定自己是为支援大西北而来的,而且还极力地编派老陕的不是。不同地域间通常互相调侃一下也算不上什么,只是那恶意地去妖魔化就可憎了。北京、上海,以及当年从东北的大城市过来的人,人家可以调侃、可以贬,因为人家当年是放弃了自己相对优裕的生活过来帮西安搞建设的。而你等,一个连红薯都吃不饱的穷山僻洼逃荒者,怎好红口白牙地把自己漂白成大西北的援助者?还学别人用俯视的眼光看西安?这显然是吃谁饭砸谁锅的货色嘛!若套用当年赵太爷的模式,必先掌其嘴、啐其面,然后斥问一句:“你也配?”
也有那么一种人,虽说出生在经济发达、地理优越的地方,但自己本身却生活在水洼渔村,然而他们口舌间却鄙视着大都市的西安,也不知他们哪来的那么多优越和自信?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竟然就敢对西安信口雌黄。再一探知其见解,什么“钟楼没钟”、“鼓楼没鼓”、“驴粪蛋掉到肉锅里”、“挖走个专家是绣花枕头”云云,这基本就把他这人的汤清了:浅薄。再加上他自己还说自己曾在西安经历了“滑铁卢”,就知道他是先酸、后是忌恨上西安了。更滑稽的是竟然还敢把自己的失败称作“遭遇了滑铁卢”!还是得借用鲁迅先生笔下的那句话斥问他:“你也配?” 插入个有关陈忠实先生的传说段子。说是一次作协开会,台上有个莅临的大领导这么讲的话:“老陈,自从你写了《白鹿原》之后,这么久了好像也没再见到你写的新书嘛!希望你戒骄戒躁、继续努力、要接地气,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生活,争取再写出几部有水平、有分量的好作品,为咱省里再立新功!”听了这话,陈老师把眼皮子朝下一耷拉哼了一句:“你懂个锤子!”只见那领导脸上一红,下意识地问旁边的秘书:“他说什么?”秘书赶忙解答道:“陈老师说谢谢领导的鼓励!这是方言、土话……”只见那领导脸上又一白道:“少糊弄我!你以为我连锤子都不懂?” 呵呵呵,若是把这个段子送给上面那自以为是的浅薄者,似乎也算妥当。不过,不到万不得已西安人一般是不会这么尖刻的,到头来大不了还是那句带着宽厚的特色批语:“你喔脸皮比城墙西南角的那个拐弯还厚!” 看着西安城墙西南角那个拐弯,忽然想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组词句,我以为这一切正是对西安城和西安人的写照:拙朴厚重,不张不扬,宽容大度,外圆内方。西安也确有仙性,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他却自我自在着:淡然,悠然,巍然。这么着,我等的着急与不平似乎压根就是多余的了! 折冲了半天,终于拿那个城墙的拐弯弄出了这篇文章。只是这文章或许也会被人斥责为浅薄。不过,咱也得拿出几分老西安的仙性,浅薄就浅薄,随别人说去罢。
编者按
我们知道,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笔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今读作者此文,有其遗风!读之酣畅淋漓,痛哉,快哉!一弯古城墙却承载了千年历史,作者出入文字中,跳出文章外,洋洋洒洒,挥洒自如,多角度、多维度叙说了那弯古城墙的前世今生,对于那弯古城墙的诸多特点描写得到位精彩,散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感!语言幽默诙谐,叙述流畅自如,文章自有章法,字里行间闪现出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不凡的见识!石尖全力推荐诸文友赏阅!【丁香编辑:石尖】【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6040007】
作者简介:
西安市人,姓名:赵永刚,汉族,网名:龙飘飘,六零后,工程师。在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和读书,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先曾有一些文作零星见诸报端,近期的若干文章也先后被几个地方报刊选用。著有散文集《行走江湖》。一个散漫而自由的网络作者,基本以描绘大自然、讲述真生活、且休闲怡性的散文为主,擅长大散文。
江山文学网
江山文学网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江山征文、江山萌芽。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江山散文、杂文随笔、诗词古韵、江山诗歌、作品赏析、微型小说、影视戏曲、微电影剧本。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军事历史、青春校园、经典言情、悬疑武幻、剧本连载。
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丁香文学社团
社团:丁香文学
社长:秦雨阳
成立于:2015-04-07
副社长:天山
副社长:峥嵘岁月
社团总编:石尖
常务社长:晚秋枫叶
执行社长:榕书
荣誉社长:烽火十三
荣誉社长:娇娇
社长助理:慕氏小诗人
社团顾问:半川柚子
社团顾问:风子九天
小说主编:晚秋枫叶
小说主编:闰土
散文主编:孙巨才
散文主编:石尖
诗歌主编:榕书
诗歌主编:独独
古韵主编:醉美如卷
评论部长:秦雨阳
微信推广部长:天山
版务部长:凌雨涯
督察组长:粉红莲秀
编辑:聚沙成塔晚秋枫叶粉红莲秀凌雨涯孙巨才慕氏小诗人秦雨阳愿铭天山石尖丁香文学那年丁香榕书你好样的醉美如卷崔雁玲独独峥嵘岁月闰土懒懒的雪殿
评论员:凌雨涯聚沙成塔晚秋枫叶孙巨才粉红莲秀秦雨阳天山石尖慕氏小诗人愿铭丁香文学那年丁香榕书你好样的醉美如卷崔雁玲烟雨沙沙独独峥嵘岁月闰土懒懒的雪殿
宗旨:【赏丁香花语,拥万千繁华。轻轻地我来,正好您也在这里……那年丁香春正好,静听繁花次第开。】社团长期诚聘优秀管理及编辑评论人员,有意者飞笺社长联系,非诚勿扰!
论坛:社团自2019年10月1日起只编发优秀原创首发纯文学作品(纸刊、私人博客、qq空间,微信平台除外)。
制作:满天星
图片:源自网络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http://www.vs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