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甘肃的地名都那么好听,有诗意?-亚博安卓下载

甘肃的城市如兰州、酒泉、张掖,武威,嘉峪关等等,名字怎么就那么好听?知乎大佬三种不同的红色说,因为每个地名都是有故事的。
甘肃省截止目前,共辖14个地级市州(其中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级区划(其中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65个县),我们就挑重点地说说吧(按车牌号排序)
兰州夜景
a、兰州市
兰州是甘肃省会,最早得名于隋朝,隋文帝开皇元年,置兰州总管府,这就是兰州得名之始,——此前它是叫金城郡的。
兰州之所以叫“兰州”,是因为紧邻皋兰山而得名,和兰花无关,也绝非有人说的因为兰州天空很蓝而叫兰州的(其实就在20年前,兰州还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兰州人一年四季见不到太阳那是很平常的事情)。
那皋兰山的“皋兰”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字来源其实不是于汉语,而是匈奴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人也说不清了,有学者认为“皋兰”就是“祁连”,都是匈奴语中“天”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皋兰”是匈奴语中“河流”的的意思,因为皋兰山紧邻黄河,因此得名。
b、七里河区
这个区得名很简单,因为距离原兰州城七里处有一条河沟,叫做七里河,所以1956年兰州第四区改名时,就叫七里河区了。
c、 西固区
西固这个地名倒是有些历史。宋朝元丰年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军堡,因为在兰州城以西,所以叫做“西关堡”,明朝弘治年间重修此堡,因为是一座古堡,所以改名为“西古城”,清末时陕甘回乱,当地汉人为躲避乱兵,纷纷逃入古城固守,竟得保全,战后重修,就改名为“西固城”,“西固”之名由此而来。1955年兰州市第五区改名,就叫“西固区”了。
兰州拉面
d、安宁区
明朝弘治时,在仁寿山上筑堡,起名“安宁堡”,始有“安宁”之名。后来安宁堡所在地被命名为安宁乡。1955年兰州市第七区改名,以所辖安宁乡而得名安宁区。
j、榆中县
榆中县在秦朝时就有了。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大军攻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榆中县就是这四十四城之一。
为什么叫“榆中”呢?蒙恬攻占此地后,“树榆为塞”,沿着边境大量种植榆树作为边墙,因县在榆墙之中,故称“榆中”。
b、嘉峪关市
这个很显然了,嘉峪关市以嘉峪关而得名,嘉峪关又以所在的嘉裕山而得名。嘉者,美也。峪者,山谷也。
嘉峪关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不分区的地级市,也是一座因厂而设的城市,因为哪个工厂呢?就是酒泉钢铁公司。1955年在镜铁山发现铁矿,1958年成立酒泉钢铁公司,同时划出肃南、酒泉两县部分地区,成立了嘉峪关市筹备委员会,1971年正式设立了嘉峪关市。
嘉峪关城楼
c、金昌市
金昌市的设立,和嘉峪关市是一模一样的,也是一座因厂而设的城市。
1958年,地质工作者在当时武威地区永昌县白家嘴村附近的龙首山脉中,发现了铜镍矿,这个发现震惊了中央,原因无他,因为镍在工业中太重要了,而中国又太缺镍了。永昌镍矿的发现,可以说一下子给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于是中央决定立刻开采这处镍矿。
1959年,国家成立永昌镍矿,开始了永昌县铜镍矿的开发,1960年,成立了“甘肃有色金属公司”,取代了永昌镍矿,全面负责永昌县铜镍矿的开发。因为永昌县白家嘴铜镍矿在金川河流域,1961年,“甘肃有色金属公司”正式命名为“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金川”之名首次出现。1962年,在矿区成立了“金川镇”,属永昌县管辖,矿区正式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
1981年,为了进一步支持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决定以矿区周边地区为基础,设立一个地级市,将金川镇改为市辖区,同时将永昌县也由武威地区划入新设的市。市名取“金川”、“永昌”各一字,就叫“金昌市”。
d、白银市
这又是一个因厂而设的城市。
这地方以前属于皋兰县,采矿历史很久远,主要是开采金银,明朝时就在这里设立了专门管理金银开采的官方机构——白银厂,这个机构也一直延续到清朝,而“白银厂”也就成为了这地方矿山的代名词。
1951年,国家即组织人员到白银厂进行探矿,1954年发现了大型铜矿,同年,在兰州成立了“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1956年,公司迁到皋兰县郝家川,——也就是今天的白银市区,并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1958年析皋兰、靖远二县部分地区,设立白银市,名称由“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而得名。
1960年,“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更名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
天水麦积山石窟
e、天水市
天水得名,一般认为源自于“天河注水”的传说。据说汉武帝时期,某天夜里,上邽县(今天水市)附近突然电闪雷鸣,地面之上裂开一条大缝,天雨如注,灌入地缝之中,一夜之间,竟成一大湖,第二天人们起床一看,只见湖面之上波光粼粼,从此之后,该湖旱不涸,涝不溢,冬夏无增减,当地人称之为“天水湖”。后来汉武帝拆分陇西郡,设立新郡,命名为“天水郡”,这就是“天水”得名之始。
不过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作为一个天水人,我曾经探究过这个天水湖到底是在哪里,结果查遍天水四周,都没发现有曾经的湖泊踪迹。后来看《汉书》,才发现汉武帝置天水郡时,郡治是在定襄,也就是今天定西市通渭县附近,根本不在上邽(即今天水市),就算有这个湖,那也应该是在通渭才是。——一笑~~~
a、秦州区
秦州之名,源于秦人。西周之时,秦人就在这里蕃息,后来非子为周孝王牧马,被封于秦。——到现在天水市麦积区还有放马滩,据说就是非子为周孝王放马之地。1986年出土了战国时期墓葬,大大有名。西晋时,司马炎析分雍州,置秦州,下辖天水等郡。到隋朝时,废郡存州,于是“天水郡”之名就此消失,只剩下了秦州,“秦州”这个名字就一直用到清末。
进入民国后,行政区划改革,废府存县,于是秦州被废除,又从历史中翻出了“天水”之名,成为天水县。1985年,天水地区改地级市,下设两个区,其中市政府所在的那个区(也就是原天水城区),起了个名字叫“秦城区”,意思就是秦州城区。——可你瞧这名字起的,估计是当时秦城监狱还不那么出名吧。于是天水市政府就在秦城里呆了这么将近二十年,最后终于觉察出不对来了,决定要改名。2004年,秦城区正式改名为秦州区。
黄土高原甘肃天水
g、张家川县
张家川县原来大部属于清水县,其境内有一条后川河,冲积而成较为宽阔的河谷川地,在这些河谷川地之中,就有一块名为张家川,张家川之得名,乍听之下似乎是因为张姓聚居的川地,其实不然,据乾隆时《清水县志》记载,张家川又名长碧川,而现代《张家川县志》则说张家川原名“长家川”,因“长”、“张”二字音近,故而讹为张家川。
——我总觉得“长家川”的名字显然怪怪的,不太符合逻辑,不负责任猜想,张家川很可能本名长碧川,后讹为张家川。(网上有人说“张家川”来历,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在此修建漳川城,后来“漳川”讹为“张川”,但所谓“漳川城”,我没有查到任何资料有记载,估计是网上以讹传讹)
清朝时,张家川有城堡,名叫“张家川城”,不知其最早修建于何时。同治时陕甘回乱,当地多遭兵燹,人民几无噍类,后来回军李得仓部向左宗棠投降,左宗棠将李得仓部下3万多人安置在张家川,从此之后回民开始在张家川生活蕃息。1953年,以张家川镇为中心,设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酒泉风光
f、酒泉市
元狩二年,霍去病收取河西,汉武帝在此置酒泉、武威两郡。据《汉书·地理志》载:“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就是说城下有一处泉眼,泉水有酒味,因此郡以泉名,称为“酒泉”。
至于传说霍去病打胜仗后,汉武帝千里迢迢送来一坛酒,霍去病把酒倒入泉中,以便和将士共饮。——这种说法一听就不靠谱,汉武帝还不至于如此抠门,隔两千里远只送一坛酒来,而根据“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的记载来看,霍去病也不是一个能和士卒同甘共苦的主。只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的。
a、肃州区
西魏时改西凉州为甘州,几十年后,隋文帝仁寿二年,析分甘州,置肃州,治所福禄县(就是酒泉县)。这是肃州第一次出现。直到1913年民国政区改革,废州存县,肃州才被废除。2002年,酒泉地区改为地级酒泉市,原酒泉县更名为肃州区。
“肃州”的“肃”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查阅史料,始终没有发现一个直接的答案,包括史书和各种地方志(古代的和当代的),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为什么。可见“肃州”的本意,现在基本是不可考了。
网上有人说这个名字出自《汉书》“肃振国威,以通西域”,但我确定以及肯定,《汉书》里面绝对没有这句话。百度一下,“肃振国威”四个字全部出现在解释“肃州”含义的文章里,而且各个信誓旦旦说是《汉书》里面的,显然是抄同一篇文章的,也不知道始作俑者是谁。一笑~~~~
瓜州锁阳城
c、瓜州县
“瓜州”这个名字上古就有,《左传》中就说“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也就是说允姓的坏人住在瓜州。汉儒都认为《左传》中的这个“瓜州”就是在敦煌附近,也就是现在的瓜州所在地,并且这个看法在古代成为了定论。——但我们现在知道这当然是不对的,根据现代学者考证,《左传》中所谓的“瓜州”,其实是在陕西宝鸡附近。
但纵然古人对上古瓜州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毕竟还是把它和敦煌附近的这块地方联系起来了,因此北魏时在此设州,就以瓜州来命名了。
至于“瓜州”这个名字的意思,按照古人的说法,很简单的,就是这地方的瓜特别好,《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了大儒杜林的意见:“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这话还真没说错,今天瓜州县依旧以蜜瓜闻名于天下。
清朝时因评定准噶尔,此地被改为安西府,后来又改为安西直隶州,1913年废州存县,被改为安西县。2006年,当地政府嫌“安西”和“安息”谐音,不好听,就改回了瓜州。
f、玉门市
汉武帝时设玉门县,到唐朝时为吐蕃所占领,直到清朝才重新设立玉门县,1955年因玉门油田的发现,而改为玉门市。
玉门这个名字显然是来源于玉门关,汉武帝时收取河西,在此“列四郡,据两关”,所谓“两关”即阳关和玉门关。玉门关之所以叫玉门关,是因为西域产玉(即今天所说的和田玉),而玉石多由此进入中原,故称此关为玉门关。
g、敦煌市
敦煌市是一个县级市(别跟我说什么副地级,行政区划只有省地县乡,没有副级别),最早设立于西汉,汉武帝在设立敦煌郡的同时,设立敦煌县,作为敦煌郡的郡治。此后两千年间,废置不定。清朝乾隆时,再次设置敦煌县,直至今天。1987年,敦煌县改为敦煌市。
“敦煌”二字的含义,传统的说法都是引用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但这绝大可能只是一种望文生义的附会。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敦煌”一词应该是来源于胡语的翻译。
比如,岑仲勉就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 (taugas),而姚大力在《敦煌为什么叫敦煌》一文中则认为“敦煌”和“吐鲁番”都来源于塞语“druvāna”一词,也就是“坚固的城堡”,这个名字则来源于曾在此地生息的月支人(即睹货逻人)。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本身就是“tokhara”(即“睹货逻”)的音译。
其实,不仅仅是敦煌,在姚大力看来,河西四郡的名字恐怕都是用汉字记音的当地地名,什么“张国臂掖”都是后人望文生义的附会而已。
张掖风光
g、张掖市
张掖这个名字的含义,大家都知道,就是“张国臂掖”嘛,
西汉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击败匈奴,降服浑邪、休屠二王,之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的东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的意思,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设置了张掖郡。
a、甘州区
西魏废帝二年,将原来西凉州改名“甘州”,是为“甘州”之名首次出现。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因为甘州东面有一座山叫甘峻山,州以山名,因此叫甘州,还有一种说法说因为当地盛产甘草而得名。到底哪种说法对,现在已不可考了。
威武天梯石窟
h、 武威市
众所周知,“武威”的意思是彰显大汉“武功军威”之意,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尽收河西地,汉武帝在此置武威郡和酒泉郡。这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不过,“武威”之名的出处,我在史料中没有查到任何记载,希望有人能赐教一二。)
a、 凉州区
凉州最初是西汉十三刺史部之一,由九州中的雍州改名而来。至于“凉州”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凉嘛,气候不热嘛。《晋书》如此解释:“盖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到了隋朝,废郡存州,废除了武威郡,将其改为凉州,从此之后凉州就成了武威的名称。
进入民国后,废除州府,凉州这个名字也就被作废了。
2001年,武威地区改为地级武威市,于是凉州这个名字再次启用,原县级武威市就改成了凉州区,只是以前它都是武威的顶头上司,这次却屈居武威之下了。
定西梯田
j、定西市
定西地区唐代之时属渭州,后陷于吐蕃。原来有一座“西使城”,为唐代牧马监管辖。唐大通之后,先陷于吐蕃,后属西夏,西夏改名为“西市城”。宋神宗时,李宪击败西夏,收复兰州,御赐西市城为“定西城”,这就是“定西”得名之始。——至于这两个字的意思不问可知,就是“安定西方”的意思。绍圣三年,又在汝遮谷筑汝遮城,宋哲宗赐名“安西城”。
金朝时,升定西城为定西县,安西城为安西县,俱属巩州,后来又析巩州置定西州,以定西县为治所,定西州的名字就由定西县而来。元朝至正十二年,陕西行省地震,定西州受灾最大,移山湮谷,陷没房屋,于是皇帝下诏改定西州为安定州,取“安宁稳定”之意。明朝降安定州为安定县,属巩昌府。到民国时,1914年又改安定县为定西县。1949年设定西专区(即后来的定西地区),治所在定西县,2003年定西地区改为定西市。
b、通渭县
常听见当地人说,“通渭”这个名字起错了,因为渭河并没有经过,无法通往渭河。——这其实是个误会。
唐朝时,设立渭州,治所在今陇西县。唐代宗宝应二年,渭州陷入吐蕃之手,于是唐朝在今天平凉附近设立了一个“行渭州”,意思就是暂时性的渭州,而把原来的渭州叫做“古渭”。——这是背景。
宋仁宗时,古渭州诸羌献地于宋,于是宋朝在古渭筑起了古渭寨,隶属秦州。为了确保古渭寨和秦州之间的战略交通,神宗熙宁元年,韩琦命杨文广在擦珠谷筑了一座大堡,神宗赐名“通渭堡”,是为通渭得名之始。——这个“通渭”,是指的通向古渭寨。
金朝时,通渭寨升为通渭县,直至今天。
陕甘宁交接处的六盘山
c、陇西县
“陇西”的含义很明显,就是“陇山之西”,陇山也就是今天的六盘山。秦朝时设置陇西郡,辖境极大,从陇山西麓一直到榆中,半个甘肃都是属于陇西郡。后来汉朝析分陇西郡,先后又设立了天水、南安等郡,今天陇西县境就由陇西、南安两郡分辖,其中南安郡的治所是豲道县。
北魏时,置渭州,统领陇西、南安两郡,并改豲道县为桓道县,北周时,改桓道县为内陶县。隋文帝时,废郡存州,废除陇西、南安两郡,内陶县改为武阳县,属渭州管辖,不久以后又改武阳县为陇西县,这是陇西县得名之始。
唐朝中期以后,陇右大部陷入吐蕃,直到宋仁宗时,蔺氈部献古渭州归附,宋朝在此修建古渭寨,元祐五年升古渭寨为陇西县,一直到今天。
陇南礼县油菜花
k、陇南市
“陇南”是一个非常新的区划名。1949年,甘肃省政府在此设立武都专区,后来改为武都地区。
1985年,甘肃省政府拟将武都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武都改往成县,如此由来,再叫“武都地区”显然就不合适了,因此改武都地区为陇南地区,下辖 9县,这是“陇南”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划名出现(后来因种种原因,行署驻地并未改动,但在陇南,武都和成县之争一直是存在的。直到2008年,还因市政府搬迁到成县一事,激成暴乱)。
2004年,陇南地区改为陇南市。至于“陇南”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甘肃南方”的意思。——毕竟陇南市是是甘肃省最南边的一块地方。
至于有人说“陇南”是“陇上江南”的简称,那我只能说这种思路太过于清奇了。笑~~~
a、武都区
“武都”之名,先秦时期就有了,秦朝在此置武都道(道是秦汉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政区,相当于县),汉代时为武都郡,唐代为武州,宋之后为阶州。1913年废州存县,改阶州为武都县。2004年,陇南地区改为陇南市,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至于“武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武都县志》所言,武为颂秦国之武功,扬其威武拓疆之意,都者,池也,颜师古曰“天池大泽在县西”。所以叫做“武都”。第二种说法,则是《甘肃通志》中的说法,说因为县境内又武都山,故而得名武都县。
h、 礼县
先说一句,礼县是秦人发祥地之一,到秦国早起的国君都埋葬在礼县大堡子山上,只可惜这座山早已被盗墓贼挖出了蜂窝煤,不知道多少文物流失,多少考古信息湮灭,礼县大堡子山,是中国考古界永远的痛。
秦人最早的活动地就是西犬丘,也就是今天的礼县,后来秦国在此置西县。三国时,传说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在西县。当然,空城计是假的,但诸葛亮一出祁山撤军时,“拔西县千余家”却是史实。此后魏晋隋唐两宋,这地方都分属数县管辖,南宋时属西和州,元朝时在此设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治所在礼店。明朝时,第一次设立礼县,治所仍旧在礼店,直到今天。
至于礼县的名字来历,很显然是源于“礼店”这个地方,而“礼店”最初的名字是“李家店”,这个名字就很好理解了吧。比如说上文说到元朝设置的那个元帅府,简称就叫“李店府”,但当朝儒士觉得这个名称不雅,所以就改成了“礼店府”,在元朝文献中,往往是“礼”、“李”互用。到明朝改县时,才正式确定为“礼县”。
临夏梯田
n、临夏州
临夏先秦时为羌人生活区域,秦灭罕羌侯,在此置枹罕县,是此地置县之始。两汉时,设大夏县。十六国时,前凉张轨在此置河州,从此之后,“河州”之名,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理六县。解放后,设立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州”之名,来源于临夏县,而“临夏县”又因为临近大夏河而得名。大夏河古称漓水,明朝改称大夏河,——这其实是一个错误,古代有“大夏水”,但不是这条漓水,而是下面我们要讲的广通河,明朝人把两条河弄错了,把漓水叫成大夏河了。
“大夏”一词历史非常久远,两汉时就有大夏县,又有大夏水,这两个“大夏”都来源于一个古国“大夏国”,据《广河县志》介绍,黄文弼先生在《中国古代大夏位置考》、《重论古代大夏位置与移徙》中提出三种有影响的观点:1.我国先秦时代的大夏人,约分布在凉州、兰州、河州一带,河州为其中心活动区。大夏县及大夏水之名,是因古代大夏国而得。2.大夏即吐火罗,两者是同一民族的并称。3.大夏属于羌族系统,属诸羌之一。今天看来,黄先生第三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月氏(即吐火罗)是塞种,和羌人完全不同。但前两个观点确实是令人信服的。
甘南藏族自治州
p、甘南州
甘南,顾名思义就是甘肃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西接藏区,东联汉地,历史上中原王朝很少对这里有直接管辖,多数仅羁縻而已。清代时,今拉卜楞寺以北、大夏河以西地区由河州管辖,乾隆时设循化理番厅,辖区基本包括今夏河县境。今舟曲县西为阶州西固分州辖区,今临潭属洮州厅辖区,余域分属土司、僧纲辖领。
1953年,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成甘南藏族自治州。
历史文章链接
雁门关在什么地方?
抓了一手好牌的袁绍,是如何打烂的(上)
东汉末年两个让敌人都为之敬佩的英雄——盖勋、傅燮
瞬间秒懂“关中”“关东”和“关西”都是哪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