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泰斗——蔡元培-亚博安卓下载

作者简介
郑永生,男,1963年出生,笔名郑直,寓意直来直去,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爱好文学基本到了如痴如醉地步,喜欢途步孤行旅游,小打小闹写点游记,曾经没事就弄点短平快的“豆腐块”,偶尔也弄点杂谈、通讯、专访等,现在开始琢磨起零零散散的追忆文章,就想留下点絮絮叨叨的人生百味。从前在《冶金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经营时报》《辽宁日报》《辽宁经济报》《写作》《党风月报》《廉政之声》《本钢日报》等国内报刊发表400多篇文章。
学界泰斗——蔡元培
原创:郑永生
去年,有幸走访了绍兴“一代宗师——蔡元培”故居。源于对蔡先生的敬仰和崇拜,近日我又走访了蔡元培在上海的故居。领略了蔡元培走过的历程,感悟其思想和情怀。
在通往故居的墙上镶嵌着蔡元培先生的浮雕,旁有毛泽东题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往里走不到一分钟,便来到蔡元培故居,一幢三层英式洋楼,沉灰色卵石墙,又有几棵梧桐树遮掩,显得亲切又高雅。据介绍:这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他一生未置产业,国内挂牌保护的三处,没有一处是他的房产,很难想象,这位出身望族的名人,居然过着终生“房无半间,地无半亩”的无产者生活。
陈列馆里保留了蔡元培当时居住的景象,包括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瓷器等,他参与革命来往的手稿、书信、书籍,还有蔡元培先生受赠的参加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展出的茶几。
解说员介绍:传说一次家中起火,楼下家人忙着救火,楼上读书的蔡元培却未曾听见;夏天蚊子多,他就找个空坛子,把脚伸进去,然后继续看书……蔡元培从小刻苦用心读书,为后来17岁中秀才,24岁中进士,40岁成为留学生,50岁担任北大校长,60岁成为中科院创办人打下了基础。
蔡元培先后五次出国留学,积极投入教育领域,广泛涉猎西学教育,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哲学总论》等一批学术书籍。蔡元培回国后曾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就在1915年6月,蔡元培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倡导勤工俭学(周思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教育会去法国学习的)。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科学民主的新潮办学思想应运而生,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毛泽东在担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期间就旁听了许多蔡元培讲授的课程。
在五四运动期间,为抗议北洋政府的暴行,蔡元培提交了辞呈,并称“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后在北大师生的极力挽留下,蔡元培留任。当时他把《新青年》搬到北大来办,这无疑把新文化请进了北大,在北大建立新的编辑部,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刘半农、沈尹黙等先后加入,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新闻研究会”,编写《美学的进化》《美育代宗教》。蔡元培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撰写了《学堂教科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这样称赞蔡元培校长: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校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岀第二人。
蔡元培、鲁迅、萧伯纳等在宋庆龄家中
1932年12月,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他主张坚决抵抗,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深切痛恨,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和爱国人士,如营救牛兰夫妇,营救廖承志、陈赓、丁玲、许德珩等。蔡元培在这居住期间,他曾与交通,同济等大学校长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遏制日本对华侵略。他还领衔全国各大校长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抗击日本破坏中国文教机构的暴行。
据介绍:蔡元培是鲁迅的伯乐,一生的贵人。他关心鲁迅的工作生活,为鲁迅提供自由创作条件。当得知鲁迅去世时,蔡元培不顾年迈高龄,第一时间赶过去替鲁迅操办后事,在送葬的路上戴着白花走在最前头,没多久,他提议出版《鲁迅全集》。
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元培移居香港,当选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溘然长逝,全国各界隆重悼念,周思来撰、沈定庵书“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对联;中共中央致电悼念,称其“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