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光丨从青丝到白发 “一颗红心”永不变-亚博安卓下载

点击蓝字 关注亚博安卓下载
采写丨黄思思
编辑丨夏艾嘉
审稿丨王淑萍
导语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一群最可爱的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给中华儿女留下不畏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财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12岁参军入伍,14岁参加抗美援朝,21岁考入广西师范大学进行本科学习,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70年走来,他见过战场的枪林弹雨,也感受过象牙塔的平静纯真,人生的阅历足以编纂成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他就是袁明光老先生。
01
可爱的年纪 可爱的军人
图丨袁明光 旅顺1956-8
“如果死都不怕,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袁老参军入伍时是12岁,童年未曾结束便走入军队。幸运的是,军队里充盈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他们把我当成亲弟弟一样照顾,晚上查寝时还会帮我盖被子”袁老回忆道,这和国民党的军队相比是天壤之别。国民党军队内部上下级分明、军官盘剥士兵;而在共产党的队伍里,官兵一致、长官冲锋在前。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这就是共产党的军队为什么能打胜仗的原因”。
在部队的关怀下,袁明光迅速成长,并于1952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海南奔赴中国东北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袁明光被编入了铁道工程兵第九师,入朝时进行前线救援和铁路维修等工作。他记得在某个炮声隆隆子弹横飞的夜晚,一位小伤员请求他给当地的阿妈尼送一封寄居贵地的感谢信,但后来由于部队转移,他未能完成战友的嘱托,成了几十年的遗憾。这封未能送出的信,被袁老珍藏了几十年。信纸已斑驳,但中朝友谊和英雄热血却已镌刻在岁月里。
图丨战场上的感谢信
复员几十年,袁明光一直把军人的身份刻在记忆里。他的军装因为借给学生表演被弄丢了,他又从军分区小卖部买来一套,重要的场合,总要穿上。虽然已经82岁高龄,袁明光坐姿挺拔,指着胸前的三枚勋章缓慢而清晰地说:“这是52年参加荆江分洪的奖章,这是在朝鲜时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颁发的,这是铁道兵先进工作者的奖章。”阳光落在袁老的白发上,胸前的勋章闪闪发光……
02
弃医从文 扎根象牙塔
图丨袁明光 考入大学1959
在朝鲜时,袁明光所在的卫生队里有几个大学生,他们识字多,熟悉化学元素,理解能力强,于是袁明光感慨道,有文化的人学什么都特别快。从部队复员后,袁明光没有选择向军医方向发展,而是决定考大学。当时,袁明光放弃了能保送到广西医学院的机会,并把名额让给了他的战友吴炳生。他用诚恳又自豪地语气说:“保送是组织对我的关怀肯定,但是考上是凭我的努力和真才实学,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于是,袁明光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中学课程,并于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的广西师院)。而谈及为何选择中文系而不是有一定基础的医学,袁老轻轻地笑了一下,说:“因为鲁迅,鲁迅就是弃医从文。学医救人,而文学能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
在朝鲜国际医院,为了和各国医生交流,袁明光逐渐学会了以欧洲语言为基础的世界语,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难的语言也能学会时,袁老师笑着说:“哎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对世界语的了解和学习,也深刻影响了袁明光日后的创作和研究。他在50年代末加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为国际世界语刊物《希望者》撰稿,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80年代翻译世界语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介绍世界语文学,出版译著《欧洲童话故事》。
图丨袁明光 指导学生写论文 1995-6
本科毕业留校后,袁明光逐渐成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就连80年代“下海潮”的冲击,袁老也毫不动摇,坚守在“清水衙门”,他说:“当时呢好多人都去企业工厂了,当大官了,我呢有自知之明……”“他不是当官的料!”袁老师的爱人杜奋嘉老师在一旁补充道。袁老双手抓着裤子,害羞地笑了笑。就这样,袁明光“不是当官的料”,却甘为“孺子牛”默默在教育岗位上耕耘,不求名利,坚守本心,几十年来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03
一颗红心——从青丝到白发
图丨袁明光与爱人杜奋嘉 1962-12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这是袁明光老师送给当代青年学生的寄语,也是他的求学工作写照。“一颗红心”,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手准备”则是指无论能否考上全日制大学,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学习科学文化,为祖国贡献力量。
杜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希望,在成功的时候也不要骄傲,人生的事情总要辩证看待,不要只看到眼前。七十年,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十多岁的年纪,杜老师还坚持每天看新闻,了解国家发生的大事,而袁老亦追着潮流的步伐,有自己的微博微信抖音账号,并不时更新动态。正如杜老师说,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习永无止境。到如今,老两口每天总要相伴而行,去叠彩公园附近散步,生活悠闲平静,而“红心”永不变。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作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