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丨抗美援朝老兵袁明光的传奇人生-亚博安卓下载

点击蓝字
关注亚博安卓下载
采写丨全月蓉
编辑丨夏艾嘉
审稿丨王淑萍
12岁时,他偷偷修改了年龄和姓名参军入伍;15岁时,他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1岁时,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他,通过自学考入广西师范学院;25岁时,他留校任教,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在广西师大,他与红学专家杜奋嘉相识相恋,白头偕老。战火青春,才子佳人,学术伉俪,奋斗一生,原本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他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了这个传奇。
图|邓军书记与袁明光老师
烽火岁月 为国戎装
如果不是因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活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和许多老师都还不知道,本学院的退休教授中,就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2020年的重阳节,袁明光教授接到学校的电话,书记要为他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全校退休教师中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一共有八位,除了包括袁老师在内的三人之外,大部分人都已经离开桂林随子女生活。
12岁那年,为减轻家里的负担,袁继书参军入伍。然而他还没有达到参军年龄,于是悄悄地把年龄报大了三岁,“顺手”把名字改成了袁明光。1952年的冬天,他所在的部队正在援建海南,突然接到任务说要返回大陆。刚回到南宁黎塘镇,他们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要求换上了棉大衣和大头鞋,跟着部队一路北上了。直到东北锦州,才从当地百姓的口中得知,他们是要参加抗美援朝的战争。一时间,士兵们很是激动,袁老师回忆说:“因为当时人民志愿军们的事迹已经在国内传开了,大家晓得要像他们一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候,都感到非常的骄傲。”原来这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当时美军打算从仁川二次登陆,以切断朝鲜军后方的粮食军火供给。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决定秘密安排支援,粉碎美军计划。就这样,袁明光和他的战友们跨越中国南北来到了朝鲜。
图|袁明光 朝鲜 1953-8
关于当时的战争场面,袁老师曾在《步兵战飞贼》一文中写到:“刚过江那阵,美国飞贼可嚣张了,大白天敢飞得低低的,简直可碰得着山头,欺负咱没有高射炮,疯狂地轰炸扫射。公路两旁尽是弹坑,村庄是一片瓦砾,连山上的松树也遭了殃,有的满身是弹洞,有的断倒1”。然而,当记者问他当时年纪尚小,是否会害怕时,袁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当时大家什么苦都吃过了,只想着舍生忘死,报效祖国,连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在朝鲜战场上,袁明光主要是负责运送和处理伤员,更是见识了战争的残酷,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议,得知消息后双方士兵都大喜过望。袁老师说:“停战后那些美国士兵走过来和我们拥抱握手,大家都很开心,终于不用再打仗了!打仗总是要有牺牲的,他们也不愿意战争啊。”
小学都没毕业
你凭什么能考上大学?
图|袁明光与战友 旅顺 1956-12
1957年,19岁的袁明光复员回到家乡平乐,他被安排到偏远的大扒卫生所就职。即使身在偏壤之地,袁明光也没有抱怨,而是继续学习。袁明光有阅读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著作和毛主席语录的习惯,他每天就把这些著作里的句子抄到办公室的那块黑板上,这让县上前来考察的领导顿觉眼前一亮,决定把袁明光调回平乐县的防疫所工作。即使当时袁明光的工作已经相当稳定,工作环境也比战场上好了太多,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铁了心要继续读书,考入大学。
原来早袁明光在当兵期间,就非常羡慕那些读过书的战友,他们学识渊博,组织能力也强。他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于是找来了初中的课本,利用空余时间自主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就向部队里的前辈们请教。自学完初中的教材后,他又自学了高中的教材,最终经过测试后他被破格同意“以同等学历参加高考”。
图|袁明光 考入大学 1959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时,袁老师笑着说:“我当时读过很多鲁迅的书,很是喜欢他。受到鲁迅‘弃医从文’的启发,我想我也弃医从文吧!”而他选择高考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为了为战友多争取一个名额。当时卫生科分到了一个保送广西医科大学的名额,本是推送袁明光去的,袁明光想自己既然有能力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何不把机会让给他人呢?这样两人都可以读大学了,于是袁明光把报送名额让给了他的战友吴炳生。
青葱岁月 奋斗为先
图|袁明光 大学毕业 1963
进入大学后,本就好学的袁明光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的专业成绩总是位居榜首,最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写作方面的课程教学。说到语言学,这还要从抗美援朝时说起。袁明光作为部队里的卫生员,专门负责抢救伤员,受重伤的要送到国际和平医院进行治理。没想到,这个经历,让袁明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时的国际和平医院里的医生主要由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派出的医务人员组成,例如波兰、捷克、保加利亚等国家,为方便各国人员的交流,柴门霍夫便以欧洲语言为基础创造了世界语。袁明光经常要护送重病的伤员到医院,不免和各国的医生交流接触,渐渐地他对世界语产生兴趣,开始自学。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难的语言也能学会时,袁老师笑着说:“哎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50年代末,袁明光加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为国际世界语刊物《希望者》撰稿,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后来他又翻译了《欧洲童话故事》等世界语文学作品,让中国人了解世界文化。
图|袁明光 电脑写作1983
随着电脑进入人们的生活,热心学习新事物的袁明光又开始研究电脑,他花重金买了一台486,自学计算机2。袁老师激动地回忆道:“当时广西师范大学只有计算机测试中心只有两台486,我自己就有一台。”他先后在“《中文信息》、《中国电子报》等全国性报刊发表关于电脑写作的系列论文,引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的重视。”3
在创作上,袁明光对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涉猎,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作品。在学术上,袁明光的论文更是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一些大型文丛全文转载。杰出的科研成绩使他从助教晋升为副教授,再到教授,可谓是“一路奋斗,一路凯歌。”
携手并进 相濡以沫
图|袁明光与爱人杜奋嘉 1961
在大学期间,袁老师遇到他一生的挚爱:同样优秀杜奋嘉老师。说起两人的初识,颇有才子佳人的传奇色彩。杜奋嘉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优渥的家庭环境为她提供了饱读诗书的机会,从小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考那年,杜奋嘉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学的天文系,结果由于政策和成绩的原因,杜奋嘉选择了广西师范大学的中文系。
杜老师第一次注意到袁明光,是在第一次汉语测验成绩的排行榜上。她发现自己竟然不是第一名,有人竟然比她考得还好!出于好奇,她了解到了袁明光这位靠自学考上大学的“学霸”,很是欣赏袁明光的奋斗精神。从此之后,同在一个学习小组的俩人开启了“双王争霸”的模式,杜奋嘉回忆说:“当时经常有学术讨论或者辩论比赛这类活动,我们俩总是针锋相对。”她还说:当时他们还是革命友谊,直到杜奋嘉一次意外的感冒,爱情的火花在彼此的心中悄悄点燃。杜老师回忆道:“那次同学们得知我感冒之后,都来宿舍看我,他也来了。第二天晚上,他和一些同学继续来看我。到了第三天,就只有他一个人来看我了。”那时候,杜奋嘉便被袁明光的细心感动了。
图|袁明光与杜奋嘉 金婚纪念 2015-8-1
后来,由于俩人表现突出,双双被留校工作。但政策规定,恋人不能被分在同一工作单位,他们已经算是特例,所以不能同时任教,杜老师便被分到了学院的资料室。“但是我很开心啊,我可以读到很多书啊,有很多时间读书”。在那里,她把《红楼梦》看了至少五遍,又写了许多研究《红楼梦》的论文,成为了广西首位“红学”研究协会的专家。最后,杜老师也被评为了教授,两人得以在工作上“团圆”。
如今,二老虽然已青春不再,却恩爱如初,他们完好地保留着结婚后的很多纪念照,金婚时,两人又去影楼拍了一套,还挑了一张穿婚纱的陈列在客厅柜子上,很是显眼。当被问到是谁提出去拍纪念照的,杜老师哈哈大笑说:“都是他提议的,他最爱拍照了。”,当记者夸赞袁老师身板依旧挺拔,一看就是军人时,杜老师立刻“吐槽”:他不爱穿时尚的夹克,偏偏爱穿中山装,还有身上这军装啊,是他跑到军区的小卖铺那里买的!”袁老师便略带惋惜地解释:“师大中文系在一次搞文艺表演时,借了我原来分的那套军装,结果被他们搞丢了。”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图|袁明光 指导学生写论文 1995
直到今天,袁老师和杜老师仍在不断学习。杜老师说:“学知识从小学到老,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每天都有新的知识出来,我们都要去接触。”杜老师如今80多岁了,仍会每天上网,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她说,一个人只有把格局放大了,心态才能更开阔,生活就充实起来了。更潮流的是,袁老师还开通了抖音账号和微博账号,在上面发布了他写的文章。
针对当代一些大学生的迷茫和焦虑状态,袁老师给出了他的建议:“大学生要学习知识,不管是新老知识都要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对于就业和前途,袁老师建议要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立目标,要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设立目标后要做好两手打算,就算得了最差的结果,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只要有奋斗的精神,不管你在哪一条战线或者哪一个岗位,你都会有所成就的。”这既是袁明光历经数载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吧。
注释:
① 引自 袁芒 《步兵战飞贼》发表于《广西日报》1965年10月28日第3版。
②486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电脑,它是代表当时的代数是第四代的x86架构的电脑。
③引自《袁明光简介》,此部分内容由袁明光提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