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随笔】我与《老王》长达四年的恋爱-亚博安卓下载

我与《老王》长达四年的恋爱
文/杨美春
成功的课堂背后,一定悦动着一颗优秀的心。她如恋爱般伤痛哭泣、甜蜜喜悦。最终,她在反思中撕碎自己,塑成崭新的你。
2014年10月16日
“开学伊始,需要填写公开课的选课题目,我随手写下《记承天寺夜游》,遭来极力反对,你那篇课文我已经听过n遍了,能不能换一换。那时那刻,我就知道换是一定的,但究竟上哪一篇,我的确纠结了很久,觉得初二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实在没有什么意思,阅读上过、作文上过、文言文上过,上什么好呢?抓狂。
最后决定上《老王》。起初仅仅是因为一句打动我心的话“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者?不幸者?何为幸运?何为不幸?应该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内容。
文章写于1984年,百度搜索,1984年,杨绛发生了什么?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关于杨绛,关于杨绛的老王,像潮水一样向我涌来,原来在简单纯粹的文字背后有那么多故事……”
以上是公开课前写下的话。10月14日公开课如约而至。也许是在一班上过一遍吧。也许是内容已经了然于心,胸有成竹了吧。也许是期待大于紧张吧。也许是……总之,我上得兴致勃勃,学生配合也很默契,一切都在我的可控范围。原来,原来学生用心预习真的可以闪烁思维智慧,诸如“病入膏肓、凄凉悲苦、知恩图报、人格侮辱”等等精确概括课文的词语,学生竟也能脱口而出。
而我自己也情随景迁,渐入佳境。在一班试上概括文中三件事,学生用了“送冰、送人、送礼”,理所当然在二班上时,我要求他们各用两个字概括三件事,他们说出“送冰、送人”正要说“送礼”时,我断然否定,“送礼”太俗,改三个字的吧,一时学生没想出,我帮其补上“送情意”,可以说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很满意自己这样的随堂应变。而最满意自己的课堂表现则是对杨绛的精准概括“同为不幸之人为什么作者还会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那是“洞达人性的纯真,历经苦难的从容。”
整体说来,从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举手发言中,思维的敏度和广度都达到了我的预期。当然没有任何课可以上到十全十美,听录音的时间长、课件没有摘录老王不幸命运的句子、话说杨绛语录的时间不够、“善心”仿写没有完成等等败笔,但是我对自己的课还是满意的。为什么?
事实上我是一个对公开课很苛责的人。无论对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如果你对自己的课题、课型不是一见钟情或情有独钟,而是为了贪简单、省事选择了例如寓言、诗歌或者自读课文,那么你一定上不好公开课,因为你没有发乎情。如果你只是一味在网上搜课件,甚至生搬硬套或照搬照抄,没有理清自己的上课思路,那么你一定上不好公开课,因为你没有用心。我个人的经验,看课件还不如看书评,尤其是名家的书评,这样你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会有更深的理解。
上公开课,既要上出常态教学,不要太多的花架子,但又要超出常态。如果大家都按教学大纲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先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后字词拼音,再段落大意,最后再来个中心思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那么还有什么新意可言,还有什么学习可言,只能让听课者昏昏欲睡,学无所获,浪费时间。
教无定法,在教学的路上,虽然走了10年,仍觉得知之甚少,所幸的是每次公开课后,我都会及时反思。
以此小文,与同仁共勉,让我们一起改进,一起进步。
2016年9月22日
刚收到学校的校讯通,每周要写一篇教学反思。以前写反思之类都是自己自觉自愿,学校只要求期末一篇,现在突然是每周一篇了,会不会不习惯呢。兴泰很多刚来的老师,都会不习惯吧,这是必然,我想。对于要求写教学反思,我自然赞成,不管是约束的还是自发的。很认同一个观点:你备10篇教案,还不如你写一篇教学反思来的更有意义。
今天第三节课,是来兴泰的第一节算是很正式的公开课。我选择了《老王》这篇,因为上过,并且当时得到同事很高的评价,自我感觉也不错,还因为喜欢杨绛,希望上出味道,语文的味道,人文的味道,生命本真的味道。坦白说,我对这堂课有很高期待。虽然是从前的课件,但是因为兴泰的教学构建和康乐有很大不同,我还是在同事的点播下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
也许真印证了“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在我走进文本发出的第一个问题“找出老王的不幸”,同学们给给寥寥的回答后,我就已经开始感到今天的课要以失败收场了。但我还是想极力挽回,最终,心有余力而力不从心。
我在想,相同的提问,为什么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之前的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细致的、可以给我思想交锋的,而现在的学生却是迷茫的,甚至有些无所适从的?是我问得不够精炼?还是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抑或是?
“我的梦想坚定——–我经营的课堂。
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节节都是公开课,堂堂都是常态课。我希望我的课堂,人人自觉举手,个个见解不凡。读书、思考、疑惑、讨论、发表、整合,独树一帜、具体生动。有所学,有所得。我希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最重要的教学,日积月累,从始而终。人人爱阅读、人人会写作、人人能表达。”
这是我开学对课堂的期待,我当然不会因一节课的失败,放弃我当初的梦想,只是我更加明白,要走好这段路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
还是要感谢我的学生,你们让我失败,何曾于我不是一次重要的成长?我想,你们也用尽了全力,希望达到老师想要的样子。如果你们不是希望老师成功,陈嘉豪不会在昨晚还给我发来他演讲的ppt,并要求老师帮他指正;如果你们不是希望老师成功,石路昨晚不会那么主动地给我发来漂流日记童雅文的电子稿件;如果你们不是希望老师成功,刘辉煌不会那么详细地跟我汇报组里每一位同学对下周主持班会的准备情况……
我知道你们尽力了。
也许我已经从同事和余校的评课中找到答案,或许我还未完全真正找到答案。诚如余校课堂有效的建构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持久长远的。
记得很多年前,我在康乐上的第一堂公开课《黄河颂》,第一遍在1班,一塌糊涂,我都要生气了,但经过同事的指正,自己的反思和修改,在2班正式的探索课比赛中,同学热情高涨,课堂和谐生动,最后是一等奖。所以没有关系,有失败,才会有突破。
今天的挫败感,是告诉自己,在教学的路上永远没有止步。追求不止,奋斗不止。
2018年3月19日
3月14日,我第三次公开课执教《老王》。
3月13日我在微信朋友写下:只有每一个教师的心灵舒展充分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所学校,才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学校。每每读到王君的文字,我就心潮澎湃。对于明天这个普通平常的日子我竟有了两个满满的期待:期待你们富有哲思的文采飞扬《假如你有机会去竞赛班,你会去吗?》;期待你们除了同情和怜悯之心外更有对生活乐观豁达的从容姿态。
《老王》是当天下午的第六节上,第五节是辩论赛,我问过同学连上两节吃得消吗?他们诺诺连声:老师,没问题。
之所以第三次公开课依然选择了《老王》。一是玩笑使然,组里的小伙伴说:来个同课异构如何?我说:好呀,那就来《老王》吧。大家一拍即合。二是骨子里还是有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的倔强。当然时过境迁,我对《老王》的解读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课件中我加了两个环节:《独具慧眼看杨绛,多灾多难的杨先生》:1966年,杨绛受文革其害,成了“牛鬼神蛇”,被人剃成“阴阳头”,任务是每天清洗厕所,还因替钱钟书辩解,被揪到千人大会批斗示众。后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文革中,杨绛最亲的小妹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1997年女儿钱媛去世,1998年丈夫钱钟书去世。
《独具慧眼看杨绛,从容坦荡的杨先生》: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还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由此解读,她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当全班同学齐读完这段象征课堂结束性句子时,“铃铃铃”下课的铃声恰到好处响起,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整齐划一的掌声随即也响起,这更是我没有想到的。
有趣的是整节课,除了因为一个学生讲得极好,我情不自禁向全班同学“讨要”鼓励她的掌声外,这是第二次的掌声,也是唯一一次自发性有序的掌声。在很多公开课中,花枝乱颤的掌声早已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有些掌声我们除了看到“假”外,没有看到任何“真”。甚至学生一句前言不搭后语的回答,老师抑或为了鼓励,抑或为了热闹,也会不假思索评价“讲得真好!掌声送给他(她)。”
什么时候语文课堂能让掌声“真”响起?因为“真”掌声里才有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因为“真”掌声才能带来冷静的头脑,审慎的态度。肖培东老师说“只有变催促‘鼓’掌为情不自禁地鼓掌,我们的语文才能去伪存真,才能蕴有语文的真实质感。”我笃定。
如果上次的失败,我可以更多归结于学生;那么这一次的瑕疵就完全是我自己的问题了。语言不够精炼,环节过渡不够自然,对学生的点评不够智慧。“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是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爱语文,从爱自己开始。爱自己,就丰富、发展、超越自己。”
如果包括试上和平时的课堂,那《老王》我起码上有七八遍了,但是我没有丝毫的倦怠感,反而有“常教常新”的味道。如钱梦龙先生追求的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大气、简洁、清晰、深刻的。有细节之实,有灵动之美,看似简单,实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如果还有机会,我还会选择《老王》吗?
答案是肯定的。
循着时光的河流向上游前进,两岸花树宛然,群山微风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与《老王》恋爱的感觉真好!
后记:
在这个花香满径,春光肆意的日子里,感谢“语文湿地”的推荐,让我与肖培东《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美好遇见,关于语文课堂,关于语文教学,我有了更清晰地思考。
作者简介杨美春,深圳龙岗作协会员。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住轮回,无常涅槃,用心面对世间冷暖,用文字记录逝水流年。多次参加龙岗区或横岗街道办举行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并获奖;多次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次辅导学生参加龙岗区、横岗街道办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并获奖。10年呕心力作,攥写了21万字《生命终将静默安然》非虚构文学,收录的文章大多是我的教育教学随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