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寻找兴趣,寻找一生兴趣-亚博安卓下载

每当教育专家说:教育关键还是要兴趣驱动啊。我就会在内心翻白眼。谁不知道要用兴趣去驱动呀,可怎么找呢,哪里找呢,着力点呢?教育专家自己都找到了吗?上周写杨振宁教授的推文时,他举了个例子,说他和他的孩子们学鸡兔同笼时,有着比较明显的“天赋上的差异”。机缘巧合,我很喜欢的辋川集小妹妹上周也更新了一篇关于一生兴趣的长文,联想到在前些日子听杨教授讲几个物理大拿的趣事,一直苦于找不到自己兴趣和试图帮闺女找一生兴趣的我,又被启发了。(长按二维码可进入视频,或使用视频号bv1re41147sn)就着这个话题,继续聊一篇。天赋技能点的小本本之前有提到,杨振宁认为他本人的数学天赋,是比他儿子要好一些的。其实可能也不能叫天赋或者天资,也许是一种【用心在这件事】上的程度&【掌控这件事】的能力结合体,这种结合体拿去人群中比较,会有高下之分。所以咱们不要顾影自怜,多跟周围人pk一下,体会哪些事是自己又走心又走脑,能升腾起【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赶紧的,把这些事拿小本本记下来,比如——“我记数字记得准又久”、“我画线比别人直和稳”“我色彩搭配的感觉比较好”、“我对演讲不用打草稿”、“我经常能想起来好词好句用在文章里”、“我分类工作特别在行”、“我搜集和分析的能力特别强”、“我比别人更能发现事物的细微差别”、“我能闻出更多的香味”、“我比周围人更能感受到气场变化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似乎更能读懂别人的心思变化”……不一而足。在跟其他人做同样事情时,你好像能轻松获取优势的这些小事,或许都是你的天赋点,这些点不是大科目所谓“擅长数学”、“擅长画画”、“擅长语言”之类的分科。因为,可能你在每个大科目都有天赋点,但是那个科目里所有技能点你并不全具备。不怕,小本本记多了,总会组合出惊喜。如果有个天赋点特别长,就能弥补掉那个科目所需要但你却不具备的短板,比如杨振宁教授的理论构建能力和实验能力的长短差异,那么请为自己鼓掌,真命之选也许不远。诚然,天赋点经常是用进废退、熟能生巧的,所以也不好判断究竟是生来如此?还是习惯使然?它们不是固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时刻体察自己可以【不太费工夫的就挺容易进步的】领域就好,不要过于纠结或者盖章于暂时的劣势。总之呢,我们暂且叫这类东西为“天赋点”。物理大师们的小故事杨振宁讲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很有启示,我挨个复述一下。难还是简单?与学科无关
他自己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学的知识很多很深入,对于物理的方方面面知识都是比较深了解的,虽然这时候没有确定的研究方向和毕生兴趣,但是到了美国之后,他能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理解和判断,知道哪个方向可能会有新发展和爆发出新东西。也就是说,基础知识越多,对这个领域越有判断力、越有洞见。如果浅尝辄止,是无法判断方向,也无法体会其中乐趣的。这个道理似乎说出来感觉也很简单嘛,但是,反思我们自己学习过程、我们鸡娃过程中,是不是经常忘掉了这道理?甚至再简单点说,我们炒房、炒股的过程中,也经常把这理儿抛到九霄云外去,大家心里都有数。“你们要问问自己,究竟更喜欢数学还是更喜欢物理?”杨振宁这么问台下的物理系大一新生,他说:“这两科对于你们来说可能都是有兴趣的。钱学森先生曾经说,他原本物理数学都喜欢,可是后来他放弃物理了,因为他发现数学简单,物理复杂。” 可是,曾经杨老先生表示过,数学书只有两种:“第一种你看了第一页就不想看了, 第二种是你看了第一句话就不想看了。”看,杨老比他的孩子擅长数学,可是他并不是那么爱数学。但是钱学森老先生喜欢数学,觉得简单,也能学好物理,却觉得物理复杂。我们日常也有很多这样的细微感触,同样写作文,有的孩子觉得简单有的孩子觉得难,也许一些大众公认很难的事,孩子并不觉得难。真问题直觉 与 兴趣的点燃其实杨老的这个寻找兴趣的经历,跟爱因斯坦也有相似之处,或者说可能受了他的影响。爱因斯坦在自传里说,他在读书上学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问题的直觉有差异。比如数学学习中,什么是真问题,真正重要的问题,什么是看起来很巧妙但是其实不重要的问题,他自己没有分辨力。但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他有这份分辨重要性真问题的直觉。所以大学选择了学物理。我们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感触,需要解决问题时,哪些是真的必须要解决的,哪些是看起来有障碍、看起来很重要,其实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假问题经常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障眼,我们对哪方面的事情有拨开迷雾的能力,细心观察久了挺容易发现的。抓牢自己手拨迷雾的能力,好好照料它们。这跟我们前面说的自己做什么觉得简单,有天赋,还不太一样。【觉得简单】是把自己作为客体,【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把问题作为客体,有的人做题解题特别擅长,觉得数学题都特别简单,却分辨不出什么问题更重要,善学而不善思,这种现象也是有的。然后爱因斯坦放弃数学了吗?没有。等进入了研究工作以后,他又发现很多重要的物理真问题,其实跟数学是相通的,或者说需要倚仗数学来解决,那么这时候他对数学也发生了兴趣。我自己的感触是,如果发现一个问题特别重要,会克服自己的抵触去解决它。比如,听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那些老师讲,他们为了读懂什么样的原著,而去学习什么语言。毕竟学术研究上,读原著的能力至关重要,因研究兴趣而学会了日语德语法语的学者数不胜数,往往这种驱动下,学得还特别快。这其中不少人也表示过自己语言能力并不强,只是因为对领域的兴趣驱动大于学语言的障碍。相信这些学者在上学的时候也有英语困难户,可是当认识到重要性,就如同爱因斯坦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后,曾经不care的技能也会燃起兴趣。确定与模糊,坚持与放弃pauli和海登堡是20世纪的两个伟大物理学家,他们都曾在ias跟杨振宁教授有过交往。
杨老讲到,pauli数学能力惊人,是一位善于发现真问题的、超级聪明的犹太科学家。但是他自己喜欢确定性的问题,他很善于发现真问题,但是如果这个真问题他没解决出来,就很容易放弃,也不太喜欢形成阶段性成果,因为他觉得是没解决的嘛,不够干干净净清清楚楚,索性放弃。五十多岁的时候,pauli有一次失意地跟朋友说,他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重要的问题都能解决,最后却什么成果都没落手里,都被别人解决了,感觉自己一事无成。相反,海登堡计算能力不足,经常是pauli帮他算,但海登堡遇到一些未解决的模糊但重要的问题都不放弃。他的文章经常令人看不懂,其实他自己也处于模糊的状态,但会写出来,形成阶段性成果,以便让其他有能力的人继续思考。事实也证明,以后时机到了,海登堡曾经提出的模糊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也是,当年做宣讲的时候,他被pauli质疑过的其中的未解决问题,他和米尔斯没有管,依然发表,事实证明这个理论十分重要,其中的绊脚石也在其他领域的启发下解决了。杨先生说,只要感到自己了解的那部分很妙,有一部分不了解的东西也没关系,不完美也没关系,很少有问题一下子就可以解决,提出来,留待时机去完善。在天赋之脑和真问题之眼都有的情况下,在激情和能力都有的情况下,坚持解决问题,坚持不放弃,便成了至关重要的品质。有一点成果抓一点成果,总结下来固定住它们,以防失之交臂。杨振宁的几个小故事,都是最聪明的脑瓜的较量,让我体会到抛开功利谈兴趣的意义,也发现天赋和兴趣不同。 天赋和兴趣的差异学得轻松学得快——这是天赋。但也许不只是老天给的饭,也可能是家庭环境给的饭,总之是那个天赋点。做得不累才是兴趣,也许没那么有天赋,可就是怎么都不累,怎么都不愿意【把累叫做累】。就好比阿甘正传,阿甘似乎什么天赋都没有,但阿甘却兴致勃勃。反之,有些人可能对类似阿甘的跑步有天赋,可是做起来他自己觉得乏味,觉得累,最后伤仲永。天赋是一脚油门很容易加速上去;兴趣是油箱大到烧不完续航逆天。究竟是哪一个方面决定了汽车的动力呢?虽无法判断,却深知它们的重要性;虽无法判断,却明白互相可以弥补、配合。就好像玩游戏,hp值(生命值)要练,mp值(魔力值)要练,exp值(经验值)随着hp和mp的增加也在增加,有时候它们此消彼长,有时候它们攒出大招,玩人生这场游戏也是一样的啊。啊,说到游戏,经常有孩子说自己玩游戏不累啊,看电视不累啊,网红直播不累啊,多有趣,那该是我的天赋吧?born to do this!这些事情吧,这种大部分人都很容易【出效果】的事情,累的阈值都很高的,很有迷惑性。如果孩子跟你杠,可以带去电竞团队跟职业玩家pk试试,或者网红孵化基地连续直播个24小时试试,或者让孩子以电影大v写公号的精神去刷剧刷到吐试试,哪一项都会让【累】有更加切身的体会。任何领域,顶尖的都会很累,没有兴趣的话那些人不可能做到顶尖。如果孩子巡游过之后还觉得很兴致勃勃,那大可以试试是否这方面孩子真是【天赋x兴趣combo体】了。兴趣就是累到吐血还要爬起来继续肝的那些事,这才叫激情。虽然咱们不至于让孩子也这么拼,但道理是如此。我们的教育局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被家长裹挟,总想要做得不累,觉得孩子不累了才能让天赋点浮现,哎,那叫快乐教育,快乐教育是假命题啊。殊不知,谁能有啥办法让小学的快乐教育弥补初中的累到炒肝吗?寻找路途中最大的那几块积木大概只有把细节拨乱反正、摘清楚了,才会更可能把功利的外衣脱去,能模糊窥见【有兴趣到要毕生奔命于此】的真面貌。当然,我们也不能清高到不要功利,谁不想挣钱呢?把功利剥去的目的,只是因为带着它反而是给事物贴了层蒙版,容易看不清,继而让人生续航无力≈无法挣到更多的钱。回到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辋川集这篇文章。(点击图片可进入文章链接)她说:
我在高三时调整方向准备出国,主要就是为了大学能够转到理科去学计算机专业。
和许多被父母逼着选择自己不喜欢专业的同学不同,这个决定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做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个决定无可指摘。
女生在北美学计算机专业完全拉满了时代热点和政治正确的福利,而且计算机和数学作为其他很多学科的重要工具和基础能力,可以帮助我在今后转到任何专业都占有优势。
能有幸在一所优秀的大学学习这样一个不知道多少人做梦都想转进来的、金光闪闪的专业,我还能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是啊,它这样好,只是我在学了之后才发现,我不喜欢。
我不喜欢,但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看起来和它的种种优点相比,似乎不值一提。
……………………
我高中读文科也是自己选的,因为喜欢。
虽然应试教育天然有着将有趣的知识变得枯燥的能力,但我还是能在枯燥的备考中体会到历史地理的美,所以虽然高考的痛苦我一样没有落下,但我的整个状态仍然是自信积极的。
基于过去的经验(成功忍耐应试教育并且在高考中胜出),我高估了自己的忍耐能力,虽然我知道我的技能点不在理工科,但还是选择了理性角度上最优的计算机。
字里行间中都看到了她曾经遭受的压力和经历的迷茫,并且颇感意外的是,我以为她一直想得明明白白,还曾经推文谈到过她如何选专业转专业的(回顾:作为小学生家长,我从高中生那里学到些什么),没想到她还是经历了二次低潮。遭遇的是脑中那个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对撞,理想这个词在如今很不受待见,稍微一提就要被现实拍死在海岸上,但是,我们拒绝去追寻理想的时候,它却总在脑中作怪。那么,何不好好思考一下它呢?就如辋川集所言,靠毅力是无法渡过长久忍耐的。明白需要“顺应自己的内心”这一道理花了我很长时间。
过去我总认为,靠毅力和管理,终究是可以克制住内心不悦的。
但我最终意识到,如果你生性善于思考,在你坚持做完这件事前,你的思维就已经转到质疑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上来。
………………
最后,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
妈妈一直劝我不要总是为了所谓未来的安全而牺牲当下的快乐。她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就要勇敢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爸爸也不断告诉我不要为金钱丧失了大格局,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放长远看。
父母的支持给了我转专业的动力,和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底气。
而诚如辋川集的妈妈所说,现实主义确实会带来未来的安全感,却不持久,或者说,你甚至无法坚持走到那里。走到了,也很有可能继续不快乐,不快乐的下一步是陷入虚空。咱们想啊,拼了老命到达的目标,发现目标不如所想,无法在目标达成那刻起持续哪怕三天的兴奋,那个虚空感那个失落劲呐,我想历史上该有不少真人案例吧?绕来绕去绕回起点,还是需要寻找曾经不想找的那个理想。我们寻找理想,也就是在找人生的意义感。寻找人生的意义感,除了超我的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能找到之外,本我的寻找自己才是第一个课题,本我的意义是基石,是河床。本我意义感,是跟一生的兴趣紧密挂钩的。兴趣领域是个组块,组块中肯定遇到不开心也没兴趣也没天赋的小积木块,但如果我们找到最大的那块积木,对小积木更容易忍耐,也许人生路途中,无意中捡到新积木或者练mp练出大积木,都是很有可能的。小时候我曾经以为自己喜欢什么就是一辈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就会一直讨厌。长大后发现万事无永恒,有时候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之后还挺开心,曾经喜欢的爱好也很久没做了,以为自己不擅长的反而还挺乐此不疲。然而年届40,寻找兴趣依然是我日常中重要的事,求之而未得。到了自己养孩子的时候,为啥要着急让孩子找到永恒挚爱呢?且走且看,方是真章。所以说哇,大概每个人都需要一生寻找真我,毕生观察自己,一生寻找兴趣,寻找【一生兴趣】。别急,慢慢来。

网站地图